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常用阅读方法探究
【作者】 梁 智
【机构】 广西那坡县第二小学
【正文】 【摘 要】 凡事都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阅读是一门细活,不能使用蛮力,要讲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方法,除了了解书本的内容,还要使自己的智力得到质的飞跃,而这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终极目标,执教者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智力技能加以积极有效的训练,使之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侧重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总结技能培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阅读;常用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学生增加识字量和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决定语文教学的得失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有人认为阅读就是看书,把阅读教学当成一件十分稀松平常的教学方式,简单布置学生看书就以为万事大吉。其实,阅读教学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质的飞跃,也就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提升、发展。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执教者必须认真备课,执教过程中讲究策略和方法,对智力活动的方法、智力技能等等加以积极有效的训练。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完成,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检验执教者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智力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呢?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的和适用的。
第一,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归纳法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式。如果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阅读过程中把每段的段意连接起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归纳法的运用。根据分析课文的需要,把课文的内容从题材、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各种角度进行分解,再把分解开的若干小内容,按照人物形象的分析、段落层次的划分、写作特点的解读等研究专题重新进行系统的整理,最后从一项项调理化的内容中归纳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归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短篇小说《穷人》,有一段描写了渔夫妻子桑娜抱回西蒙家两个孤儿后的复杂心理活动。课文先把桑娜的心理描写按照“她都考虑到了谁”进行分解,成为“对渔夫,对孤儿,对自己”三个小方面。然后把这三个小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看看桑娜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对渔夫——够他受的——体贴;对孤儿——只能抱回——可怜;对自己——挨揍活该——责怪。最后从桑娜的种种态度以及种种表现中,很容易就体会出她善良、淳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内心世界。
归纳法可以让学生从复杂的内容中得出关于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以及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第二,分类法在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
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归为一类,从而将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先从课文中选择出属于同一范围的内容,比如都表示了事情发展的某步过程,或者事物的某方面的情况,然后把这些内容分解若干小内容,找出小内容之间的相同或相异之点来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根据分类的标准把这些内容分别归入高一级,概括性更大的类别中去。
比如《林海》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么三句话,都是描写林海的情况的,但是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分类就可以弄清楚了。我们从选择出的三句话中,可以找出“绿、林海和波浪”这三个相对应的小内容。它们又分别写了大森林的哪几方面情况呢?“绿——颜色——美丽”;“海——面积——辽阔”;“波浪——形态——多姿”。这样细致分类以后,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森林的特点。
分类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训练了学生分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第三,善于比较更容易抓住事物本质
比较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先选择可供比较的内容,可能是在体裁、写法、结构、思想上相近或相反地整篇课文,也可能是一篇课文里几处相关联的细节描写,关键词语、表现方法等。然后选择好恰当的比较之处,应该抓住不同的比较内容相互间本质的关系。最后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细微差别。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五和第十一段各有一句话:“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从“一根”到“一整把”,反映出数量的差异;从“终于”到“赶紧”,反映出由迟疑到急不可待的态度变化;从“抽”到“擦”,反映了点燃火柴的动作发展。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小女孩害怕慈祥的奶奶从幻象中消失的焦急不安的心情。
比较法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体会课文精妙之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比较思维方法和思维的细致性。
第四,展开翅膀善于联想
在阅读一篇篇文章的时候,精彩生动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不由自主地想起与课文有关的各种故事,这就是联想。这些课文的内容可能是大段的景物、人物描写,也可能是寥寥几个关键词语等等。只要对理解课文有促进作用,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联想点,由此及彼地把思想扩展开来,加深认识。
《十里长街送总理》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颗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读过之后,学生可以联想到奶奶等待时焦急而又耐心地具体情况,也可以联想到老奶奶究竟是谁。特别是后一个联想,她可能是位老医生,亲眼看见周总理在病房中坚持工作;她可能是位老教师,总理百忙中到教室来听她讲课……通过联想,自然也就明白了这位老奶奶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代表,加深了对人民热爱总理的感情的认识。
联想法用自己的理解去充实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与自己知识、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对课文的距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阅读过程中不妨假设一下
让学生不把课文看成僵死不变的东西,鼓励学生按照课文的逻辑,发挥创造性想象,设计新的开头、情节和结尾等等,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或者从假设的不足中看到原文的妙处,或者从各种假设方案中认识到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穷人》的结尾让人过目不忘。尽管桑娜百般担心,但是出乎她的意料,渔夫不但没有责怪她,反而催促她去抱回孤儿。这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假设我们去写桑娜激动地跳起来去拥抱丈夫;假设我们去写她急忙走到床边拉开帐子,让丈夫看看已经抱回的孤儿。这两种假设与原文比较,哪一种结尾好呢?应该说原文的描写出乎意料但合乎情理,最符合桑娜的性格发展逻辑。因为渔夫与她心心相印,从丈夫的支持里她得到了最大的精神快慰,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所以“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假设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把课文容进自己的认识,促使学活、学深,同时也训练了推理、比较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
第六,要知道如何挖掘文本的深意
文章中经常有一些关键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表达作用,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由表及里地挖掘它的深意。
有的含义极深,如《少年闰土》中“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一句,那“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就形象地写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少年封闭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厌烦苦闷的情绪。有的在结构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养花》一文有这样一句:“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所以”一词就表现出爱花与养花之间的因果关系。总之,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深入地体会,就能对文章体会得更深、更细。
挖掘法促使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概括的思维方法。
以上种几种阅读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灵活运用,也可综合使用。只要运用得当,学生阅读技能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2018
[2]高勋达.福建畲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宁德市上水村为例. [j]2018
[3]廖梅珍.学生智力技能培养的意义及方法.《广东教育(职教版)》.[j]2013-01
[4]沈淑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育教学论坛》.[D]2012-12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阅读;常用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学生增加识字量和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决定语文教学的得失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有人认为阅读就是看书,把阅读教学当成一件十分稀松平常的教学方式,简单布置学生看书就以为万事大吉。其实,阅读教学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质的飞跃,也就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提升、发展。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执教者必须认真备课,执教过程中讲究策略和方法,对智力活动的方法、智力技能等等加以积极有效的训练。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完成,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检验执教者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智力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呢?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的和适用的。
第一,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归纳法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式。如果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阅读过程中把每段的段意连接起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归纳法的运用。根据分析课文的需要,把课文的内容从题材、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各种角度进行分解,再把分解开的若干小内容,按照人物形象的分析、段落层次的划分、写作特点的解读等研究专题重新进行系统的整理,最后从一项项调理化的内容中归纳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归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短篇小说《穷人》,有一段描写了渔夫妻子桑娜抱回西蒙家两个孤儿后的复杂心理活动。课文先把桑娜的心理描写按照“她都考虑到了谁”进行分解,成为“对渔夫,对孤儿,对自己”三个小方面。然后把这三个小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看看桑娜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对渔夫——够他受的——体贴;对孤儿——只能抱回——可怜;对自己——挨揍活该——责怪。最后从桑娜的种种态度以及种种表现中,很容易就体会出她善良、淳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内心世界。
归纳法可以让学生从复杂的内容中得出关于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以及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第二,分类法在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
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归为一类,从而将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先从课文中选择出属于同一范围的内容,比如都表示了事情发展的某步过程,或者事物的某方面的情况,然后把这些内容分解若干小内容,找出小内容之间的相同或相异之点来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根据分类的标准把这些内容分别归入高一级,概括性更大的类别中去。
比如《林海》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么三句话,都是描写林海的情况的,但是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分类就可以弄清楚了。我们从选择出的三句话中,可以找出“绿、林海和波浪”这三个相对应的小内容。它们又分别写了大森林的哪几方面情况呢?“绿——颜色——美丽”;“海——面积——辽阔”;“波浪——形态——多姿”。这样细致分类以后,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森林的特点。
分类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训练了学生分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第三,善于比较更容易抓住事物本质
比较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先选择可供比较的内容,可能是在体裁、写法、结构、思想上相近或相反地整篇课文,也可能是一篇课文里几处相关联的细节描写,关键词语、表现方法等。然后选择好恰当的比较之处,应该抓住不同的比较内容相互间本质的关系。最后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细微差别。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五和第十一段各有一句话:“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从“一根”到“一整把”,反映出数量的差异;从“终于”到“赶紧”,反映出由迟疑到急不可待的态度变化;从“抽”到“擦”,反映了点燃火柴的动作发展。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小女孩害怕慈祥的奶奶从幻象中消失的焦急不安的心情。
比较法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体会课文精妙之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比较思维方法和思维的细致性。
第四,展开翅膀善于联想
在阅读一篇篇文章的时候,精彩生动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不由自主地想起与课文有关的各种故事,这就是联想。这些课文的内容可能是大段的景物、人物描写,也可能是寥寥几个关键词语等等。只要对理解课文有促进作用,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联想点,由此及彼地把思想扩展开来,加深认识。
《十里长街送总理》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颗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读过之后,学生可以联想到奶奶等待时焦急而又耐心地具体情况,也可以联想到老奶奶究竟是谁。特别是后一个联想,她可能是位老医生,亲眼看见周总理在病房中坚持工作;她可能是位老教师,总理百忙中到教室来听她讲课……通过联想,自然也就明白了这位老奶奶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代表,加深了对人民热爱总理的感情的认识。
联想法用自己的理解去充实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与自己知识、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对课文的距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阅读过程中不妨假设一下
让学生不把课文看成僵死不变的东西,鼓励学生按照课文的逻辑,发挥创造性想象,设计新的开头、情节和结尾等等,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或者从假设的不足中看到原文的妙处,或者从各种假设方案中认识到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穷人》的结尾让人过目不忘。尽管桑娜百般担心,但是出乎她的意料,渔夫不但没有责怪她,反而催促她去抱回孤儿。这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假设我们去写桑娜激动地跳起来去拥抱丈夫;假设我们去写她急忙走到床边拉开帐子,让丈夫看看已经抱回的孤儿。这两种假设与原文比较,哪一种结尾好呢?应该说原文的描写出乎意料但合乎情理,最符合桑娜的性格发展逻辑。因为渔夫与她心心相印,从丈夫的支持里她得到了最大的精神快慰,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所以“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假设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把课文容进自己的认识,促使学活、学深,同时也训练了推理、比较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
第六,要知道如何挖掘文本的深意
文章中经常有一些关键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表达作用,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由表及里地挖掘它的深意。
有的含义极深,如《少年闰土》中“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一句,那“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就形象地写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少年封闭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厌烦苦闷的情绪。有的在结构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养花》一文有这样一句:“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所以”一词就表现出爱花与养花之间的因果关系。总之,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深入地体会,就能对文章体会得更深、更细。
挖掘法促使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概括的思维方法。
以上种几种阅读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灵活运用,也可综合使用。只要运用得当,学生阅读技能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2018
[2]高勋达.福建畲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宁德市上水村为例. [j]2018
[3]廖梅珍.学生智力技能培养的意义及方法.《广东教育(职教版)》.[j]2013-01
[4]沈淑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育教学论坛》.[D]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