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故事对大班孩子良好品行培养的意义
【作者】 陆丽茵
【机构】 广西那坡县幼儿园
【正文】 【摘 要】 作为教育儿童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故事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生活有趣的故事,将极其有利于大班儿童的身心教育。因此,如果能在大班的日常教学中加入多样而丰富的故事讲解,可以极为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
【关键词】 故事教育;学前教育;儿童行为习惯
简单地说,幼儿的行为习惯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的后天教育、生活实践后逐渐习得的,并且一旦养成,将很难进行改变。因此,大班时期的幼儿行为教育尤为关键,如果幼儿能在这一时期经过正确引导,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今后将极为受益。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为儿童开展教育时要深刻理解幼儿行为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后天教育。由于经验与知识储备的限制,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常常很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于是便要求由幼师来加以科学引导。同时,大班孩子恰好处在思想养成的初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大多出于对形象的理解,而故事教育正好适应这一特点,能够成为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讲故事可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的习惯
(一)教学中穿插对应的童话故事,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通过在上课活动中穿插相应的童话故事,能够非常好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技能,增强他们的自身语言基础。特别是在五负六周岁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表达技能会慢慢养成的。在幼儿园里,运用童话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童话《一半的故事》中的小猴,非常乐意于帮助他人,可是每次就是帮不到底,而其实这样的坏毛病在一大班孩子群中也不在少数。所以,如果运用这些童话故事,就能够在孩子心里达到共振,可以帮助自己找出自身问题的成因,进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口述,从而让小猴子改掉只完成一零点五的坏毛病。
(二)通过讲睡前故事,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最好在睡前给幼儿讲故事,在让幼儿讲睡前故事的同时,也一定要和幼儿进行沟通。孩子总喜欢重复听故事,百听不厌,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在这种重复中,孩子的认知和记忆力会越来越强。家长一开始会以讲和引导为主,慢慢地就要以孩子讲,家长听为主,让孩子多讲,多说,甚至让孩子根据主题编故事,培养孩子语言表达习惯。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事实证明,很多女孩子上了小学后,写作文水不如男生,这和女孩子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日常生活中,很多6岁以下的小女孩语言组织能力特别强,能说会道。但相对来说,很多6岁以下的小男孩则好动、好玩,但嘴巴却不爱说。因此,特别是家有小男孩的家长,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稍稍开发一下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上学之后在写作和语言表达上,就会更突出。
二、讲故事可以提升幼儿的倾听能力
(一)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注重内容选择。以我们熟悉的成语故事作为例子,成语故事往往起源于历史文献、历史典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然而并非所有的成语故事都能受儿童所接受。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朋友们实际年龄小,对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也总是百听不厌,但是一旦小朋友们看到了一些不那么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小朋友们往往也会选择东张西望,注意力并不集中。因而选材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如何挑选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将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年龄不同的幼儿,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通常都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对幼儿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会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一般来说,因为幼儿们比较喜欢活泼,真实,可爱的事物,又或者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们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生活经历,才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成语故事。也因此,相对小的孩子们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的、或者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经历中的几个成语,又或者在成语中体现的中心思想等幼儿们所熟悉的事物。比如“狐假虎威”“龟兔赛跑”等,从孩子们较为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事物而言就更加容易把握和了解;而针对大中小班幼儿,就应该尽可能挑选表现了人物行为体验的有关故事,但因为在较大小班时期的孩子也开始慢慢产生了朦胧的人物行为意识,而且相对小班幼儿,在认识上也获得了提升,所以在选择成语故事时就尽量要做到有一定的内涵,比如:“揠苗助长”“愚公移山”等,孩子就可以在成语故事中到类似的人物行为体验,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人生体验;而到了较大小班时期,由于幼儿在各领域的知识水平也开始获得了一定的提高,对事物的求知愿望也就越来越浓厚,所以应该挑选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扩展面广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悬梁刺股”等,但通过对成语故事的选择,即使中班儿童也可以更丰富大大地增加了小孩子的生活体验。
(二)挖掘故事含义,帮助幼儿培养良好倾听习惯。成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灵魂,成语往往言简意骇,生动风趣,有具有强烈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抽象,而不同成语又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通过灵活地使用成语中蕴涵的思想含义,就能够将人们平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之中,将会增强人们对每个成语故事的认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学校午休时间,个别孩子非但没有午睡,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孩子的休息。这时,老师们就能够利用该时刻,使用成语“窃窃私语”让幼儿立刻安静,并且告知小朋友睡觉时必须做到“鸦雀无声”,再比如孩子们在参加课堂或教学活动时,常常因为年纪太小,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所以特别愿意与身边的孩子们说悄悄话。每当在这种时刻,老师便可以采用相应的成语教育,告诫孩子们不要“三心二意”,要“聚精会神”地听讲;在幼儿开展实际具体的活动之时,告诉他们什么是“熟能生巧”。在他们进行搭积木活动时,告诉他们不能“半途而废”,经过教师不断地诱导和强调,幼儿的聆听力便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三、讲故事可以培养幼儿饮食习惯
多年的一线教育中,我发现几乎带过的幼儿里,大多都存在挑食的习惯,为此,我常常利用讲故事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如:现在我所带的班级有好几个小朋友之前是很挑食,肉类他们只喜欢吃牛肉,蔬菜都不喜欢吃,幼儿园的早餐他们只吃包子。根据这种情景,老师在午餐后的休息时间里向全校孩子们讲述了一个《汉堡男孩》的小故事,大意就是主人公维尼很讨厌吃食物,但汉堡却是他最喜爱的东西。于是,他一天的食谱里就只有汉堡,而他的母亲也提醒了他,如果一直都食汉堡,那么总有一日你将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汉堡城。有一日,维尼突然真的成为了一个大汉堡市,小狗、大牛、小朋友们纷纷追逐着他,都想将他一个人吃掉,维尼该怎么办呢?他母亲们会救他吗?通过老师讲该故事,小朋友们就能慢慢懂得合理饮食才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挑食,只吃某种东西就会引起营养不良的问题,危害健康。通过小故事来传达大道理,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情节来感化孩子,培养幼儿,同时引导幼儿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卫生食品安全意识;在未来的就餐过程中,幼儿们的进食方式也会有了很大的改变,原先不喜欢吃蔬果的儿童们,也开始逐渐喜爱食用蔬果起来了,不爱吃肉类的孩子们也逐渐食肉类起来,一个小胖墩在讲完了这个故事之后,就与他的垃圾食物讲别了,而家长们在看到后,就会很高兴的说道:“谢谢老师!谢谢您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优秀的行为习惯是通过长期的日常锻炼而培养起来的,它将会贯穿整个幼儿的终身,所以幼儿园教师们要为孩子的良好萌芽培养担起教育责任,为孩子们每日的良好行为习惯作出合理的引导。
综上所述,孩子培养优秀的生活习惯,往往需要长期而不断的培养过程,特别需要教师们辛勤的训练,长期从正确的方位上对孩子进行指导。俗话说的,如果父母是幼儿中最好的人生老师,那么父母就一定要加入到对幼儿的教育培养当中,与老师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以促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海侠.浅谈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软件:教学,2015(5):337.
[2]高秀芝.幼儿园教育应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华夏教师,2014(1):93.
[3]孙晓飞.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幼教博览,2015(6):73.
【关键词】 故事教育;学前教育;儿童行为习惯
简单地说,幼儿的行为习惯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的后天教育、生活实践后逐渐习得的,并且一旦养成,将很难进行改变。因此,大班时期的幼儿行为教育尤为关键,如果幼儿能在这一时期经过正确引导,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今后将极为受益。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为儿童开展教育时要深刻理解幼儿行为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后天教育。由于经验与知识储备的限制,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常常很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于是便要求由幼师来加以科学引导。同时,大班孩子恰好处在思想养成的初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大多出于对形象的理解,而故事教育正好适应这一特点,能够成为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讲故事可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的习惯
(一)教学中穿插对应的童话故事,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通过在上课活动中穿插相应的童话故事,能够非常好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技能,增强他们的自身语言基础。特别是在五负六周岁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表达技能会慢慢养成的。在幼儿园里,运用童话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童话《一半的故事》中的小猴,非常乐意于帮助他人,可是每次就是帮不到底,而其实这样的坏毛病在一大班孩子群中也不在少数。所以,如果运用这些童话故事,就能够在孩子心里达到共振,可以帮助自己找出自身问题的成因,进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口述,从而让小猴子改掉只完成一零点五的坏毛病。
(二)通过讲睡前故事,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最好在睡前给幼儿讲故事,在让幼儿讲睡前故事的同时,也一定要和幼儿进行沟通。孩子总喜欢重复听故事,百听不厌,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在这种重复中,孩子的认知和记忆力会越来越强。家长一开始会以讲和引导为主,慢慢地就要以孩子讲,家长听为主,让孩子多讲,多说,甚至让孩子根据主题编故事,培养孩子语言表达习惯。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事实证明,很多女孩子上了小学后,写作文水不如男生,这和女孩子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日常生活中,很多6岁以下的小女孩语言组织能力特别强,能说会道。但相对来说,很多6岁以下的小男孩则好动、好玩,但嘴巴却不爱说。因此,特别是家有小男孩的家长,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稍稍开发一下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上学之后在写作和语言表达上,就会更突出。
二、讲故事可以提升幼儿的倾听能力
(一)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注重内容选择。以我们熟悉的成语故事作为例子,成语故事往往起源于历史文献、历史典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然而并非所有的成语故事都能受儿童所接受。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朋友们实际年龄小,对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也总是百听不厌,但是一旦小朋友们看到了一些不那么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小朋友们往往也会选择东张西望,注意力并不集中。因而选材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如何挑选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将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年龄不同的幼儿,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通常都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对幼儿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会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一般来说,因为幼儿们比较喜欢活泼,真实,可爱的事物,又或者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们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生活经历,才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成语故事。也因此,相对小的孩子们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的、或者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经历中的几个成语,又或者在成语中体现的中心思想等幼儿们所熟悉的事物。比如“狐假虎威”“龟兔赛跑”等,从孩子们较为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事物而言就更加容易把握和了解;而针对大中小班幼儿,就应该尽可能挑选表现了人物行为体验的有关故事,但因为在较大小班时期的孩子也开始慢慢产生了朦胧的人物行为意识,而且相对小班幼儿,在认识上也获得了提升,所以在选择成语故事时就尽量要做到有一定的内涵,比如:“揠苗助长”“愚公移山”等,孩子就可以在成语故事中到类似的人物行为体验,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人生体验;而到了较大小班时期,由于幼儿在各领域的知识水平也开始获得了一定的提高,对事物的求知愿望也就越来越浓厚,所以应该挑选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扩展面广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悬梁刺股”等,但通过对成语故事的选择,即使中班儿童也可以更丰富大大地增加了小孩子的生活体验。
(二)挖掘故事含义,帮助幼儿培养良好倾听习惯。成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灵魂,成语往往言简意骇,生动风趣,有具有强烈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抽象,而不同成语又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通过灵活地使用成语中蕴涵的思想含义,就能够将人们平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之中,将会增强人们对每个成语故事的认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学校午休时间,个别孩子非但没有午睡,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孩子的休息。这时,老师们就能够利用该时刻,使用成语“窃窃私语”让幼儿立刻安静,并且告知小朋友睡觉时必须做到“鸦雀无声”,再比如孩子们在参加课堂或教学活动时,常常因为年纪太小,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所以特别愿意与身边的孩子们说悄悄话。每当在这种时刻,老师便可以采用相应的成语教育,告诫孩子们不要“三心二意”,要“聚精会神”地听讲;在幼儿开展实际具体的活动之时,告诉他们什么是“熟能生巧”。在他们进行搭积木活动时,告诉他们不能“半途而废”,经过教师不断地诱导和强调,幼儿的聆听力便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三、讲故事可以培养幼儿饮食习惯
多年的一线教育中,我发现几乎带过的幼儿里,大多都存在挑食的习惯,为此,我常常利用讲故事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如:现在我所带的班级有好几个小朋友之前是很挑食,肉类他们只喜欢吃牛肉,蔬菜都不喜欢吃,幼儿园的早餐他们只吃包子。根据这种情景,老师在午餐后的休息时间里向全校孩子们讲述了一个《汉堡男孩》的小故事,大意就是主人公维尼很讨厌吃食物,但汉堡却是他最喜爱的东西。于是,他一天的食谱里就只有汉堡,而他的母亲也提醒了他,如果一直都食汉堡,那么总有一日你将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汉堡城。有一日,维尼突然真的成为了一个大汉堡市,小狗、大牛、小朋友们纷纷追逐着他,都想将他一个人吃掉,维尼该怎么办呢?他母亲们会救他吗?通过老师讲该故事,小朋友们就能慢慢懂得合理饮食才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挑食,只吃某种东西就会引起营养不良的问题,危害健康。通过小故事来传达大道理,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情节来感化孩子,培养幼儿,同时引导幼儿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卫生食品安全意识;在未来的就餐过程中,幼儿们的进食方式也会有了很大的改变,原先不喜欢吃蔬果的儿童们,也开始逐渐喜爱食用蔬果起来了,不爱吃肉类的孩子们也逐渐食肉类起来,一个小胖墩在讲完了这个故事之后,就与他的垃圾食物讲别了,而家长们在看到后,就会很高兴的说道:“谢谢老师!谢谢您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优秀的行为习惯是通过长期的日常锻炼而培养起来的,它将会贯穿整个幼儿的终身,所以幼儿园教师们要为孩子的良好萌芽培养担起教育责任,为孩子们每日的良好行为习惯作出合理的引导。
综上所述,孩子培养优秀的生活习惯,往往需要长期而不断的培养过程,特别需要教师们辛勤的训练,长期从正确的方位上对孩子进行指导。俗话说的,如果父母是幼儿中最好的人生老师,那么父母就一定要加入到对幼儿的教育培养当中,与老师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以促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海侠.浅谈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软件:教学,2015(5):337.
[2]高秀芝.幼儿园教育应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华夏教师,2014(1):93.
[3]孙晓飞.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幼教博览,201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