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倾向分析与改善对策
【作者】 凌梦雪
【机构】 广西那坡县德隆乡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初中生应对心理危机、实现自我价值、坚持不懈地展开拼搏奋斗的保障条件,也是素质教育体制下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农村初中学校内,关于初中生应考心理倾向分析、改善对策的研究并不多,且并未在学校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致使很多学生因为应试承担着过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变得焦虑自卑、不安急躁等。本文将客观分析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的倾向特征,由此探索优化学生应考心理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引起各位教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校;应考心理倾向分析;心理素质改善对策
应试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任务,虽然我国提出的“双减”政策与改革大纲等政策都提出摒弃“应试教育”、“唯考试论”等不良做法,但是依然无法真正消除学生的应考心理问题。那么具体而言,农村初中生的应考心理呈现出哪些特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客观分析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的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倾向分析
1.焦虑心理,不安畏惧、难以自控
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普遍认为学习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便捷之路,也因为生活经历单纯、成长视野单一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所以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因为压力过大,不少学生显现出了焦虑不安、难以接受挫折与失败等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难以面对学习活动中的正常起伏,一旦成绩下滑,或者是其他同学超过自己的现有成绩便会显得焦躁不安,陷入恐慌;在应考前期准备阶段会出现注意力极易分散、无法集中,且记忆能力降低等行为表现;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也常常陷入不安、焦虑,每天虽然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做题,但是效率却十分低下。
2.自卑心理,逃避怯懦、不敢面对
农村初中学校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群体显现出了自卑心理,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益不自信,也非常抗拒与老师、家长等分享自己的学习成就,在谈论学习问题时也会产生羞愧、逃避等不良心理。产生这一心理倾向的学生普遍是在学习活动中长期处于受挫情绪之中,学习成绩水平低下,与其他同学的客观差距比较明显,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自信,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迷茫。
3.叛逆心理,喜怒无常、不愿交流
除了自卑、焦虑等心理倾向之外,叛逆心理也十分常见,且多发生在学生意见与师长意见不相符、备考状态下。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繁重,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将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占满,甚至于还会侵占学生的课余生活、休息时间,常常让学生感到压力繁重、无法喘息。在这种状态下,农村初中生也会在高压环境下产生叛逆心理,情绪失控、睡眠质量变差、拒绝与师长沟通等等。如果情况严重则很有可能会因此变得自闭、孤僻等。另外,家长的外力施压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着亲子关系、师生交往。
综上,农村初中生的应考心理问题严峻、不容忽视,所以教师也要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疏解负面情绪、不良心理,提高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备考、学习,从而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优化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的有效方式
1.设计分层、适宜的学习计划,辅以职业规划教育
农村初中生产生应考心理的基本原因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遭受失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一现象造成的,所以要想真正优化学生的应考心理,那么便要从学生视角调整学习计划,尽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够重塑自信、获得自尊。在此方面,教师则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重塑应试自信:
首先,客观分析生生差异,设计梯度分明、层次递进的学习计划,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难度、学习周期等多个方面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课前设计预习活动,监督学生自主利用已有认知经验去解释学科知识的实际意义,通过预习检测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设计分层次的课时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探索、自主探究等方式亲历知识的生成,通过分层辅导面向全体学生,并为此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任务、课后辅导活动等等,是学生在不同单位时间内实现异步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益之后,也就能渐渐变得自信、乐观,焦虑、不安、自卑等应考心理倾向也会随之减轻。
其次,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既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也要由此帮助学生设计长远的发展目标,据此引导学生安排日常的学习、生活、娱乐等,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稳步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上文指出,农村初中生因为将自己的成长期望都放在学业成绩上而难以忍受学习挫折、无法面对考试结果,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树立长期的生涯规划目标,那么也就能在理想信念的熏陶下理性面对学习得失,也能从中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此方面,教师则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客观分析学生的喜好、特长等,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由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个人生涯规划,通过纵向、发展性的学习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使学生能够专注于个人的学习增值,由此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自信。
2.设计多元、实施的心理辅导活动,疏解学生的负面情绪
当初中生产生了心理问题之后,教师则应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活动去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重振旗鼓,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为此,农村初中教师则可在备考阶段设计及时的心理辅导活动,且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辅导,以便由此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比如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后,教师便可在班级内设计一轮心理辅导活动,就学生的应试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干预,比如通过情绪宣泄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应试压力,通过一对一的对话指导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也可通过涂鸦、沙盘游戏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应考心理倾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活动,定期帮助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疏导负面情绪,同时也要为学生保守秘密,使学生能够逐步优化心理素质。另外,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渗透积极心理学,比如可以通过赏识教育肯定学生的个人特长、学习成就、闪光点等,还要通过激励教育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以便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实现家校合作,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上文在分析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倾向时提出,家长的严格教导、教师的长期忽视都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教师也要主动推进家校合作活动,通过双方合作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健康成长。
为此,教师则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面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将育人重点放在品德指导、习惯养成、能力锻炼等方面,不要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时常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生应试心理问题比较普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应考心理特点、影响因素,由此设计对应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适宜的学习计划与生涯教育优化学生的奋斗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丰富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能力,结合家校合作共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玉乐,赵秀花.家校协同视域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3):74-75.
[2]董鹏.参与式心理教育干预对农村初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作用研究[J].新课程,2022(02):16.
[3]陈凤玲.立足实际 关注心理——谈核心素养下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力之道[J].当代家庭教育,2021(22):7-8.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校;应考心理倾向分析;心理素质改善对策
应试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任务,虽然我国提出的“双减”政策与改革大纲等政策都提出摒弃“应试教育”、“唯考试论”等不良做法,但是依然无法真正消除学生的应考心理问题。那么具体而言,农村初中生的应考心理呈现出哪些特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客观分析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的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倾向分析
1.焦虑心理,不安畏惧、难以自控
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普遍认为学习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便捷之路,也因为生活经历单纯、成长视野单一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所以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因为压力过大,不少学生显现出了焦虑不安、难以接受挫折与失败等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难以面对学习活动中的正常起伏,一旦成绩下滑,或者是其他同学超过自己的现有成绩便会显得焦躁不安,陷入恐慌;在应考前期准备阶段会出现注意力极易分散、无法集中,且记忆能力降低等行为表现;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也常常陷入不安、焦虑,每天虽然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做题,但是效率却十分低下。
2.自卑心理,逃避怯懦、不敢面对
农村初中学校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群体显现出了自卑心理,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益不自信,也非常抗拒与老师、家长等分享自己的学习成就,在谈论学习问题时也会产生羞愧、逃避等不良心理。产生这一心理倾向的学生普遍是在学习活动中长期处于受挫情绪之中,学习成绩水平低下,与其他同学的客观差距比较明显,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自信,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迷茫。
3.叛逆心理,喜怒无常、不愿交流
除了自卑、焦虑等心理倾向之外,叛逆心理也十分常见,且多发生在学生意见与师长意见不相符、备考状态下。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繁重,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将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占满,甚至于还会侵占学生的课余生活、休息时间,常常让学生感到压力繁重、无法喘息。在这种状态下,农村初中生也会在高压环境下产生叛逆心理,情绪失控、睡眠质量变差、拒绝与师长沟通等等。如果情况严重则很有可能会因此变得自闭、孤僻等。另外,家长的外力施压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着亲子关系、师生交往。
综上,农村初中生的应考心理问题严峻、不容忽视,所以教师也要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疏解负面情绪、不良心理,提高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备考、学习,从而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优化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的有效方式
1.设计分层、适宜的学习计划,辅以职业规划教育
农村初中生产生应考心理的基本原因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遭受失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一现象造成的,所以要想真正优化学生的应考心理,那么便要从学生视角调整学习计划,尽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够重塑自信、获得自尊。在此方面,教师则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重塑应试自信:
首先,客观分析生生差异,设计梯度分明、层次递进的学习计划,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难度、学习周期等多个方面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课前设计预习活动,监督学生自主利用已有认知经验去解释学科知识的实际意义,通过预习检测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设计分层次的课时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探索、自主探究等方式亲历知识的生成,通过分层辅导面向全体学生,并为此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任务、课后辅导活动等等,是学生在不同单位时间内实现异步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益之后,也就能渐渐变得自信、乐观,焦虑、不安、自卑等应考心理倾向也会随之减轻。
其次,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既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也要由此帮助学生设计长远的发展目标,据此引导学生安排日常的学习、生活、娱乐等,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稳步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上文指出,农村初中生因为将自己的成长期望都放在学业成绩上而难以忍受学习挫折、无法面对考试结果,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树立长期的生涯规划目标,那么也就能在理想信念的熏陶下理性面对学习得失,也能从中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此方面,教师则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客观分析学生的喜好、特长等,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由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个人生涯规划,通过纵向、发展性的学习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使学生能够专注于个人的学习增值,由此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自信。
2.设计多元、实施的心理辅导活动,疏解学生的负面情绪
当初中生产生了心理问题之后,教师则应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活动去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重振旗鼓,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为此,农村初中教师则可在备考阶段设计及时的心理辅导活动,且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辅导,以便由此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比如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后,教师便可在班级内设计一轮心理辅导活动,就学生的应试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干预,比如通过情绪宣泄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应试压力,通过一对一的对话指导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也可通过涂鸦、沙盘游戏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应考心理倾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活动,定期帮助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疏导负面情绪,同时也要为学生保守秘密,使学生能够逐步优化心理素质。另外,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渗透积极心理学,比如可以通过赏识教育肯定学生的个人特长、学习成就、闪光点等,还要通过激励教育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以便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实现家校合作,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上文在分析农村初中生应考心理倾向时提出,家长的严格教导、教师的长期忽视都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教师也要主动推进家校合作活动,通过双方合作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健康成长。
为此,教师则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面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将育人重点放在品德指导、习惯养成、能力锻炼等方面,不要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时常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生应试心理问题比较普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应考心理特点、影响因素,由此设计对应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适宜的学习计划与生涯教育优化学生的奋斗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丰富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能力,结合家校合作共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玉乐,赵秀花.家校协同视域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3):74-75.
[2]董鹏.参与式心理教育干预对农村初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作用研究[J].新课程,2022(02):16.
[3]陈凤玲.立足实际 关注心理——谈核心素养下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力之道[J].当代家庭教育,2021(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