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心语箱 助力成长 拓展心育工作的新途径

【作者】 刘 靖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  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话题,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了,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每一个社会自然人都应该关心、支持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
  作为中小学学校就有必要创新推进课程建设、活动开展,稳步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安全稳定的教育环境。
  一是配强心理辅导老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持证上岗和督导的长效机制。各中小学力争配齐配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发挥当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作用。
  二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各中小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程表,全力保障课时安排,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学校各学科教师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现“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心育课程体系完整且不断创新:健康普及必修课程,拓宽心路;系列讲座社团课程,照亮心途;团体辅导活动课程,点亮心灯;个体成长咨询课程,助燃心火。 
  三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通过研讨会、交流会、观摩会、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心理健康专兼职老师的综合素质。
  四是通过“心语箱”让学生“吐露心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积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学生的心理跟踪调查,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开通电话咨询热线、设立心语信箱,开通专用网络信箱等,建立体系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心育工作指导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网络咨询工作,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与心理教师进行心灵对话。
  作者所在的地区是欠发达地区,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致使3300多名儿童留守,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少亲情的呵护。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该区教育局大力实施特殊群体学生关爱温暖工程,其中一项措施就是设立“心语信箱”,针对学生的意见、建议、心理咨询等一一回复,最大限度发挥关爱的作用。该区许多学校充分利用用好“心语箱”这把“金钥匙”,打开学生心扉,让班级管理更高效、更有温度。
  学校广泛收集孩子们的心里话、悄悄话以及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和诉求期盼等,驱走他们心理上的阴霾,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者所在的区地处山区小县城,全区共有238所学校,在校门口、教室、寝室、办公室、食堂等方便孩子们看到和找到的醒目位置设置心语信箱700多个,信箱的旁边有具体介绍和使用方法说明,鼓励同学们用文字表达倾诉心情心事、遇到问题时学会求助。当孩子们最早看到“心语箱”时,大家既好奇又很感兴趣,围在一起认真阅读。“心语信箱”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我们一起走进她!
  “心语信箱”跟同学们说:“我有开放的窗,那是向你“敞开心扉”的意愿;我有紧锁的门,那是为你“保守秘密”的承诺;我有鼓起的肚,那是助你“呵护心灵”的力量!”
  “当你心情不好,渴望倾诉时,我是忠实的听众;当你遇到烦恼,渴望帮助时,我是智慧的精灵;当你孤单无助,渴望朋友时,我是贴心的知音;当你期待改变,渴望成长时,我是最好的见证。”
  “心语信箱”是“心”的桥梁,每周二、五,心理老师会准时打开信箱,阅读同学们的来信,给需要回信的同学及时回信,或者把学生约到“心语室”,面对面地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同时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传达需求。
  同时,该区还建设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128个,培养配备心理辅导教师128名,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教师每周与学生至少进行一次零距离谈心,每月至少与家长电话联系一次,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一次,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情况,让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心语箱”以我想对你说为切口,发动师生家长献言献策,广泛参与学校安全、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后勤服务等工作,帮助学校发现不足、优化管理、改进工作、提升发展,切实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升级,共同缔造美丽校园。3年来,截止2022年11月份就已经收到3800多封学生来信,各学校对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封来信,各校校长都坚持认真阅读,整理归类,及时予以回复或者安排教师一对一地与孩子沟通,让每封来信都有回音,充分发挥了心语箱“心语”功能,借助“心语信箱”,守望幸福,助力成长,让教育变成零距离的有温度的教育。
  五是加强学校四级包联责任制度落实和学生互助小组建设。学校成立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学校领导包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包联班级,班级教师包联学生,学生干部包联学生的“四级包联责任制”。留守学生开展"N+1“结对帮扶,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明友。通过开通亲情电话、建立免费视频公话、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方式,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教师、家长与孩子们的交流,帮孩子们解开心中的"疙瘩"。 
  六是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面对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应试教育”思想和多数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学校强化家庭教育“必修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在学校开展讲座,加强对师生、家长的知识普及和亲子沟通技能引导。学校积极开通电话咨询热线,设有专门的心语信箱,架起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提高沟通效率。学校推陈出新,通过网站、微博、公众号、QQ、微信、美篇、专用网络信箱等,建立体系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心育工作指导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网络咨询工作,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与心理教师进行心灵对话。
  七是加强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纳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为中小学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
  八是持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有效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