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素养视角下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作者】 1、李 芳 2、余 华
【机构】 1、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小学校 2、重庆市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在语文素养视角下,实现课程育德与思维能力的双向发展。本文基于语文素养,结合实际的课堂案例,提出通过提炼核心问题、聚焦思维能力,设置学习任务、培养思维习惯,明确学习任务、教给思维方法和精选学习资源、锻炼思维能力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语文要素;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语文要素视角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炼核心问题,聚焦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先导。一个好问题不仅有利于驱动学习,还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挑战,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课时核心目标之后,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围绕核心目标的达成,提出一个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核心问题从哪里来?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往往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我们可以对这些思考练习题进行修改和优化,使问题指向更明确,学生更容易理解,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核心问题。
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时,根据课后练习修改后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推想并说出理由。这个问题都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性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问题的开放性很强,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才能回答,思维含量较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二、设置学习任务,培养思考习惯
能力提高有赖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凡事都要探究一番,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事物上发现其独特之处。
如何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即使偶尔出错也不应指责,而应该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例如,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学生纷纷评价捞月亮的小猴子。有的说小猴子笨,有的说小猴子傻,教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突然有一位学生爆出了与众不同的意见:“小猴子既不笨,也不傻,小猴子好!……小猴子好——好什么?教师面带愠色,还故意把“好”字拖得很长。学生嘴角嗫嚅了几下,终于没说下去。其实如果教师讲点逆向思维,想到那皎洁的月亮,突然掉到水里,小猴子出于对美的事物的爱护,带着生命危险去捞月亮,那学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赞美小猴子,说小猴子好的!这是非常可惜的,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良好的表现就这样被教师压抑了。
当然,对于某些已习惯在语文课上只听记、不思考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激疑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学生容易忽略的无疑处提问或在文章前后矛盾处提问,让学生学会细究课文内容,学会独立思考。
三、明确学习路径,教给思维方法
在学生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有了质疑的兴趣后,教给思维方法就很有必要,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思考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所以思维方法的核心其实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有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会有怎样的思维方法。
比如在教学《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时,问学生:蚊子打败狮子和落入蛛网都是偶然的事。那么,这两件偶然事情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中有没有必然的因素呢?让学生明白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教给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同样,我们在教学《简笔与繁笔》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简笔,而在有些地方用繁笔?两者是否可以调换?从而明确简笔、繁笔各有优劣,让他们懂得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来分析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纵横比较等思维方法。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与想象对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精选学习资源,锻炼思维能力
语文要素的核心是读写能力。读写能力从根本上讲都属于技能,要想将其转化为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托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之后,精心选择与课文内容类似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资源,再次进行巩固训练。
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静与动”“见闻+感受”这种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选择一张“一线天”的图片,配上教师写的一段“见闻+感受”的文字,让学生观察和阅读,加深对这种表达方法的认识。最后,再精选两幅景物图片作为资源,让学生尝试运用“见闻+感受”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又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精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片段,并出与故事相关的地图、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看并讨论:孙膑为什么会提出“放弃邯郸、进攻大梁”这一主张呢?最后,再说一说孙膑制定“围魏救赵”这条计谋的思维过程。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语文要素”,以学习任务为引擎,以学习方法为抓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法可依;同时,还要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相信有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一步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阙朝乾.让思维更加灵活――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1(08):13-14.
[2]刘英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02)。107-108
[3]杨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6(11):142
【关键词】 语文要素;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语文要素视角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炼核心问题,聚焦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先导。一个好问题不仅有利于驱动学习,还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挑战,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课时核心目标之后,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围绕核心目标的达成,提出一个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核心问题从哪里来?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往往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我们可以对这些思考练习题进行修改和优化,使问题指向更明确,学生更容易理解,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核心问题。
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时,根据课后练习修改后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推想并说出理由。这个问题都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性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问题的开放性很强,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才能回答,思维含量较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二、设置学习任务,培养思考习惯
能力提高有赖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凡事都要探究一番,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事物上发现其独特之处。
如何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即使偶尔出错也不应指责,而应该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例如,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学生纷纷评价捞月亮的小猴子。有的说小猴子笨,有的说小猴子傻,教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突然有一位学生爆出了与众不同的意见:“小猴子既不笨,也不傻,小猴子好!……小猴子好——好什么?教师面带愠色,还故意把“好”字拖得很长。学生嘴角嗫嚅了几下,终于没说下去。其实如果教师讲点逆向思维,想到那皎洁的月亮,突然掉到水里,小猴子出于对美的事物的爱护,带着生命危险去捞月亮,那学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赞美小猴子,说小猴子好的!这是非常可惜的,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良好的表现就这样被教师压抑了。
当然,对于某些已习惯在语文课上只听记、不思考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激疑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学生容易忽略的无疑处提问或在文章前后矛盾处提问,让学生学会细究课文内容,学会独立思考。
三、明确学习路径,教给思维方法
在学生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有了质疑的兴趣后,教给思维方法就很有必要,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思考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所以思维方法的核心其实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有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会有怎样的思维方法。
比如在教学《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时,问学生:蚊子打败狮子和落入蛛网都是偶然的事。那么,这两件偶然事情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中有没有必然的因素呢?让学生明白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教给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同样,我们在教学《简笔与繁笔》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简笔,而在有些地方用繁笔?两者是否可以调换?从而明确简笔、繁笔各有优劣,让他们懂得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来分析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纵横比较等思维方法。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与想象对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精选学习资源,锻炼思维能力
语文要素的核心是读写能力。读写能力从根本上讲都属于技能,要想将其转化为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托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之后,精心选择与课文内容类似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资源,再次进行巩固训练。
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静与动”“见闻+感受”这种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选择一张“一线天”的图片,配上教师写的一段“见闻+感受”的文字,让学生观察和阅读,加深对这种表达方法的认识。最后,再精选两幅景物图片作为资源,让学生尝试运用“见闻+感受”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又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精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片段,并出与故事相关的地图、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看并讨论:孙膑为什么会提出“放弃邯郸、进攻大梁”这一主张呢?最后,再说一说孙膑制定“围魏救赵”这条计谋的思维过程。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语文要素”,以学习任务为引擎,以学习方法为抓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法可依;同时,还要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相信有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一步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阙朝乾.让思维更加灵活――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1(08):13-14.
[2]刘英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02)。107-108
[3]杨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6(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