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陈建国
【机构】 四川省仁寿县满井镇兆嘉九年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意义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了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从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构建平台化微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等方面着手,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当前时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视度较高。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将历史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整合,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初中生还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改革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教师可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1]。
1.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师通过音频、图片和视频等给学生直观的展现历史事件,增强其理解和记忆,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拓宽学生知识面
传统课堂教学更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在提高学生应对考试能力方面的效果较好。日常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更重视给学生传授教材知识,很少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便于教师借助互联网延伸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对其视野的开阔起到促进作用。
1.4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还原历史事件,促进学生从不同等级角度还原历史事件,深入的理解历史人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丰富其想象,让其从不同角度思考[2]。历史文化素养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兴趣方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其能力,让其尊重文化和历史事实。
2、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上好一趟课,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以最佳的状态开展课堂学习活动[3]。因此,教师可在导入环节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针对帝国列强在中华犯下的滔天罪行,可播放《火烧圆明园》,将其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影视画面中表现了圆明园如何从富丽堂皇到残垣断壁。圆明园是我国清朝历史中伟大的建筑,其发生了什么,这又是为什么?通过视频,教师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优秀的历史教学营造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学生看到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沦为残垣断壁时,首先产生悲伤知情,还会心生“究竟是谁毁了圆明园?”通过深入学习,学生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明确英法联军是罪魁祸首,其不禁感到悲愤,主要因为英法联军摧毁圆明园的主要原因为换约期间表现的冲突,他们不应该惩罚这个建筑奇迹,而是要惩罚咸丰皇帝。圆明园是我国历史建筑的奇迹,还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代表的是人类共同的损失。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圆明园被摧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解后再提出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吊足其胃口,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起到促进作用。
2.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历史学科和其他科目相比,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点多,且时刻跨度较大。我国历史悠久,无法全部呈现历史知识,其中的制度变化、经济发展史、朝代更替等,无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要想给学生完整地呈现历史知识,还需要做足课前准备。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及时查阅相关知识点,收集每节课的知识点,筛选出适合学生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材料,之后有序的编排课文内容。同时,教师应连接相关知识点,形成历史方面的知识脉络,给学生呈现碎片化的知识点,降低学习难度[4]。比如,教学“洋务运动”时,部分教师单独给学生讲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甲午中日战争,二者有一定的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但是,洋务运动也不是完全失败。因为这时我国海军、陆军和空军均有所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借鉴优秀的课件资源,学习他人成功的设计方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互联网这一宝贵的价值得到全面发挥。
2.3构建平台化微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平台化微课,可以立足教材内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将零散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和视频,让学生合理利用课后时间时间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5]。微课具有内容丰富和时间段的特点,内容集中,教师构建平台化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掌握重难点知识,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教学《百家争鸣》时,为了让学生对诸子百家这一代表人物的了解,理解各学派的观点,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各派观点的差异,让其学会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了解,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同时,教师可以提前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将教学重难点制作成微课给学生分享,增强学生的认知,促进其历史知识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教师应对信息技术给其带来的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灵活的应用在历史课堂。同时,教师要积极探究,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且趣味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豆宇鹏.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24(5):212-214.
[2]田高涛.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融合运用[J].数据,2022(2):155-157.
[3]当增扎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6):224-224.
[4]马银安.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137-137.
[5]史朝暾.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133+135.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当前时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视度较高。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将历史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整合,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初中生还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改革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教师可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1]。
1.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师通过音频、图片和视频等给学生直观的展现历史事件,增强其理解和记忆,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拓宽学生知识面
传统课堂教学更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在提高学生应对考试能力方面的效果较好。日常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更重视给学生传授教材知识,很少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便于教师借助互联网延伸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对其视野的开阔起到促进作用。
1.4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还原历史事件,促进学生从不同等级角度还原历史事件,深入的理解历史人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丰富其想象,让其从不同角度思考[2]。历史文化素养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兴趣方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其能力,让其尊重文化和历史事实。
2、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上好一趟课,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以最佳的状态开展课堂学习活动[3]。因此,教师可在导入环节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针对帝国列强在中华犯下的滔天罪行,可播放《火烧圆明园》,将其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影视画面中表现了圆明园如何从富丽堂皇到残垣断壁。圆明园是我国清朝历史中伟大的建筑,其发生了什么,这又是为什么?通过视频,教师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优秀的历史教学营造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学生看到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沦为残垣断壁时,首先产生悲伤知情,还会心生“究竟是谁毁了圆明园?”通过深入学习,学生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明确英法联军是罪魁祸首,其不禁感到悲愤,主要因为英法联军摧毁圆明园的主要原因为换约期间表现的冲突,他们不应该惩罚这个建筑奇迹,而是要惩罚咸丰皇帝。圆明园是我国历史建筑的奇迹,还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代表的是人类共同的损失。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圆明园被摧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解后再提出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吊足其胃口,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起到促进作用。
2.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历史学科和其他科目相比,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点多,且时刻跨度较大。我国历史悠久,无法全部呈现历史知识,其中的制度变化、经济发展史、朝代更替等,无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要想给学生完整地呈现历史知识,还需要做足课前准备。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及时查阅相关知识点,收集每节课的知识点,筛选出适合学生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材料,之后有序的编排课文内容。同时,教师应连接相关知识点,形成历史方面的知识脉络,给学生呈现碎片化的知识点,降低学习难度[4]。比如,教学“洋务运动”时,部分教师单独给学生讲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甲午中日战争,二者有一定的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但是,洋务运动也不是完全失败。因为这时我国海军、陆军和空军均有所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借鉴优秀的课件资源,学习他人成功的设计方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互联网这一宝贵的价值得到全面发挥。
2.3构建平台化微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平台化微课,可以立足教材内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将零散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和视频,让学生合理利用课后时间时间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5]。微课具有内容丰富和时间段的特点,内容集中,教师构建平台化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掌握重难点知识,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教学《百家争鸣》时,为了让学生对诸子百家这一代表人物的了解,理解各学派的观点,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各派观点的差异,让其学会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了解,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同时,教师可以提前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将教学重难点制作成微课给学生分享,增强学生的认知,促进其历史知识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教师应对信息技术给其带来的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灵活的应用在历史课堂。同时,教师要积极探究,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且趣味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豆宇鹏.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24(5):212-214.
[2]田高涛.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融合运用[J].数据,2022(2):155-157.
[3]当增扎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6):224-224.
[4]马银安.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137-137.
[5]史朝暾.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