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法的运用研究

【作者】 熊海燕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二中



【正文】  【摘 要】 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将学生带进文章那特有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作者的悲喜忧乐。让学生在朗读中来体验、品味、感悟文本材料传递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发展自我个性,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微型课题;语文;朗读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研究的结论:明确了朗读的概念和朗读的特点;强化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梳理了朗读的技巧;得出了“整,定,积,清”四字朗读指导方针。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组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朗读教学法,尝试在高中教学中实施朗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感悟到朗读的重要,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朗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朗读境界,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课题组研究和思考的兴趣。
  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朗读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老师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朗读活动的有效度的达成。把朗读教学混同于机械操作和简单强化,表面上是朗读,实际上是“嚼蜡”,大部分学生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都不高。朗读质量和朗读效益明显偏低。
  “朗读法”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朗读为主导,读出文章的内容,读出作者的思想深意。多读,可以使学生观其形、读其音,明其意,临其境,体其情,思其理,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使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落实“朗读法”,把朗读能力作为阅读、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基础能力来培养,逐步实现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使中国的学生真正爱上国语。
  二、课题研究
  本课题自立项后,前后8次召开了课题组工作会。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职责分工,明确了任务,确定了实验班级,学习了相关理论,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样卷见过程性材料。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制订了研究方案,撰写了开题报告,依据研究方案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进行了有序的课题研究,进行了中期总结并且获得了一等奖,老师们还制作了大量的ppt,撰写了多篇有关朗读教学方面的论文、心得体会,有的还公开发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课题还被评为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整,定,积,清”四字朗读指导方针:
  整——“整容”这里的“整容”是指端正态度,用“心”去读,亲近祖国文字,感受语言美。
  定——“定气”即“虚心涵咏”。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在读的时候,应该摒弃一切杂念干扰,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平心静气地进入读书境界,既要做到如朱熹说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更要领略出个中的“文气”和“灵气”。文气是文章的生命之情,灵气是文章中的鲜活的灵魂。
  学生在初期朗读时经常放不开,怕同学嘲笑,老师批评,大多草草应付了事。所以朗读也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一要虚心,读的不好,要勤学勤练;二要静心,怕别人嘲笑是无法做学问立事业的,人不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三要信心,相信自己能读好,身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学不好,愧对自己的祖先。放下包袱,读出诗文的生命之气,活出自我的真风采。“定气”朗读让诗歌教学拥有了诗气,犹如人之有了灵魂与精神,老师与学生不再对诗歌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解读,朗读还原了诗歌的生命活力,韵味与文气。
  积——“积调”“积调”就是把握好朗读的情感基调,调子不把握好,读起来就淡而无味了,把握好朗读的调子,就能读出韵味。
  清——“清声”即吐字要清楚,声音洪亮,发音圆润。字正腔圆是清声的最低标准。有些学生因为害羞或嗓音不好,羞于开口大声朗读。早上不读,上课被老师点名朗读则音细如蚊子叫,而且不是漏字,加字就是读错字。有些学生读的时候,压喉卡嗓,挤气出声;有的挺胸耸肩,以喊代读;有的吐字松软,出声虚柔;有的鼻音过重,语声浑浊,等等。老师要改变学生和自己在发声方面的不良习惯。如果归音吐字不行,达到“情美,意美,声美”的朗读境界是比较难的。
  可以说是朗读把学生带入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现在的语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将学生带进文章那特有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作者的悲喜忧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到了课文文本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使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自我个性,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成果
  明确了朗读的概念,阐述朗读的特点。朗读在于通过对作品声音节奏的感受,文章内容的把握,文章情气的领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读作品。朗读是读者的表情语,目光语,体势语等各肢体语言与声音配合默契,由文披情,达到与作者、文本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活动。朗读,是投入人的全部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活化”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生命灵魂的审美活动。因此,朗读是出声读的最高境界,不仅讲究声音语言技巧,讲究真挚的情感,更是重点突出了情感融入,是活化文本的生命之气,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境界,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朗读是用“人心”活化了“文心”。朗读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教学从“文本式”向“体验式”的发展,是从“读其表”向“品其情”的发展。
  朗读教学让学生积累更多典雅的语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多少经典语言需要我们去传承。那些生动形象的典故故事,优美凝练的诗句,准确生动的词语,精湛的句式结构,妥帖的修辞方法,总是在悄悄地丰富着学生的言语仓库,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学生在朗读的潜移默化下,不知不觉地就会感悟文理,有效地克服表达过程中写不出东西或言不达意的情况。
  朗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文世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同时,朗读教学陶冶学生情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述要》中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在朗读中,学生和老师共同感受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其志向,动其情感,沐其道德,化其行为。
  作为教学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应该受到老师的重视,朗读是最好的整体感知的方法,朗读带来精妙的体会,贯通老师的教,带动学生的情,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古典诗文在朗读中焕发文气和情气,在朗读中大放异彩。
  总之,课题组认为朗读让语文的魅力得到了最大程度地绽放,让让朗读来还原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一年多的实际研究,本课题组认为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而且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连仲.《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2]那丽娟.《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
  [3]谷家伦.《高中语文朗读浅谈》
  [4]王宇红.《朗读技巧》
  [5]张颂.《朗读学》
  [6]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百年中国教育十大偏失》
  [7]朱光潜.《谈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