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的“综合与实践”主要变化与教学策略
【作者】 王宜静 王宏立
【机构】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正文】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重要学习领域。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社会的主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就是立足于每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有效的教学中,逐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方法,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本文,笔者将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体会。
一、综合与实践主要变化
1.新增了核心素养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课程目标中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强调了学科间的融合
“新课标”需要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两个比并化简,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斜面高度与木板长度的比的比值越小,斜面就越平缓,工作起来就越省力。这时就有学生提到这在科学课上学过!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下次教学时能否和科学的教学活动相整合,看看在“数学科学”的“携手合作”,能否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习得知识,在整合中节约课时,达到“强强联手,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明确了学习方式和内容
2022年课标提出: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并在内容中融入部分数学知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质量单位:“克千克”货币单位:“元角分”方向:“东西南北”了解负数等),学习方式相对固定,学习内容也更加明确了。
4.倡导了多学时学习
2011年课程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而新课标则倡导进行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
5.内容划分更细致
2022年标准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从内容的划分上是更加细致了。
二、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基于新课标对于“综合与实践”的要求及主要变化,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问题引领,动手操作
通过制作、实验、测量等方式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时,一亿这个数,到底大到什么样子,学生很难想象出来。于是我就想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探究一亿到底有多大。1张A4纸毫不起眼,如果把一亿张复印纸垒起来那它会有多高呢?带着疑问,我先引导学生量一量100张纸高度大约有多少厘米,然后推算出1000张纸、10000纸及100000000张纸的高度。最后得出结论:一亿张纸叠起来有10000多米,比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一棵长了20年的树才能制造出大约三千张A4纸。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一定要节约用纸,保护环境。
2.融于游戏,激发兴趣
好奇、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综合与实践”类课型要紧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学习活动有机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带来的趣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喜欢这类课型。如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五年级上册“掷一掷”等,游戏活动类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围绕活动内容,设置游戏活动的场景。
第二、明确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第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浓厚的数学味,发现数学价值。
3.收集数据,设计“调查”方案
“小调查”主要是围绕高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制定调查方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时,可以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搜集有关我国水资源分布、水环境污染等资料。在小组互相分享中,学生意识到:其实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之又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水龙头滴水模拟实验”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了解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分钟浪费多少水。通过实验得出: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分钟大约浪费30毫升,那么一年大约浪费15768升,可供一个人喝一辈子了。通过实验,学生感受到一滴水看似微不足道,但累计起来数量是惊人的。
4.明确步骤,设计“小研究”
“小研究”与“小调查”相比之下,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广。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综合实践课时,为了给大家提供更适合、更满意的 “放心午餐”,以此开展“小研究”。在完成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了解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收集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调查并分析午餐的营养状况及就餐学生的喜好情况和意见;了解各种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比例并进行对比,并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记录下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周的食谱,并附分析报告。通过小研究,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部分地位的提升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实践意味着需要规划、操作、思考、交流,综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综合,更是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再到“玩数学”的过程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初心。当然,综合实践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目标的把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需要落实到每一节课堂的教学上,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上。
一、综合与实践主要变化
1.新增了核心素养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课程目标中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强调了学科间的融合
“新课标”需要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两个比并化简,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斜面高度与木板长度的比的比值越小,斜面就越平缓,工作起来就越省力。这时就有学生提到这在科学课上学过!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下次教学时能否和科学的教学活动相整合,看看在“数学科学”的“携手合作”,能否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习得知识,在整合中节约课时,达到“强强联手,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明确了学习方式和内容
2022年课标提出: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并在内容中融入部分数学知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质量单位:“克千克”货币单位:“元角分”方向:“东西南北”了解负数等),学习方式相对固定,学习内容也更加明确了。
4.倡导了多学时学习
2011年课程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而新课标则倡导进行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
5.内容划分更细致
2022年标准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从内容的划分上是更加细致了。
二、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基于新课标对于“综合与实践”的要求及主要变化,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问题引领,动手操作
通过制作、实验、测量等方式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时,一亿这个数,到底大到什么样子,学生很难想象出来。于是我就想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探究一亿到底有多大。1张A4纸毫不起眼,如果把一亿张复印纸垒起来那它会有多高呢?带着疑问,我先引导学生量一量100张纸高度大约有多少厘米,然后推算出1000张纸、10000纸及100000000张纸的高度。最后得出结论:一亿张纸叠起来有10000多米,比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一棵长了20年的树才能制造出大约三千张A4纸。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一定要节约用纸,保护环境。
2.融于游戏,激发兴趣
好奇、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综合与实践”类课型要紧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学习活动有机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带来的趣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喜欢这类课型。如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五年级上册“掷一掷”等,游戏活动类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围绕活动内容,设置游戏活动的场景。
第二、明确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第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浓厚的数学味,发现数学价值。
3.收集数据,设计“调查”方案
“小调查”主要是围绕高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制定调查方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时,可以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搜集有关我国水资源分布、水环境污染等资料。在小组互相分享中,学生意识到:其实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之又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水龙头滴水模拟实验”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了解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分钟浪费多少水。通过实验得出: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分钟大约浪费30毫升,那么一年大约浪费15768升,可供一个人喝一辈子了。通过实验,学生感受到一滴水看似微不足道,但累计起来数量是惊人的。
4.明确步骤,设计“小研究”
“小研究”与“小调查”相比之下,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广。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综合实践课时,为了给大家提供更适合、更满意的 “放心午餐”,以此开展“小研究”。在完成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了解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收集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调查并分析午餐的营养状况及就餐学生的喜好情况和意见;了解各种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比例并进行对比,并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记录下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周的食谱,并附分析报告。通过小研究,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部分地位的提升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实践意味着需要规划、操作、思考、交流,综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综合,更是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再到“玩数学”的过程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初心。当然,综合实践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目标的把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需要落实到每一节课堂的教学上,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