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对音乐深度学习的促进

【作者】 王佳凤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一小学



【正文】  我们的音乐课在实行新课程后,确实出现了不少可喜的情况:上课思路更新了,气氛更活跃了,授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教师们在追求形式时,却有些轻描淡写地贯彻音乐“双基”。课堂上过分追求气氛和形式,对音乐内容的挖掘、渗透和体会不够,不能做到以促进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主题内容:我曾经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问题,比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课堂纪律很难控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不知道各位同行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就拿我在多次听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个问题我想与同行们一起讨论。
  案例描述一:
  一位老师在教学《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时,学生在教室里坐得五花八门,而且很多小朋友还没有进入到音乐课堂中来。于是,老师们跟着学生们玩起了律动。此时,有几个孩子眼睛看都没有看老师,有几个自顾自摇着小凳子。教师和学生做完节奏游戏,学生的情绪有些激动,教室里有些闹哄哄的。老师提高声音说:“小朋友们你们演得真好啊,这首歌就赏你们啦!”接着老师就点击课件开始听歌。说到这里,有的孩子还沉浸在刚刚比赛的兴奋中,意犹未尽。老师不停地在做让他们安静下来的手势和口型但收效甚微。
  【分析】: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当学生还没有准备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时,教师就生硬地按照教案进入到预设好的环节中,学生往往对下一个环节的内容不能很清楚的掌握。像例一中的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还沉浸在节奏游戏的兴奋中,就自作主张地进入到听歌曲的环节,可想而知效果是不理想的。当学生已经在聆听时你的手势和口型所要代表的意思学生就很难理解,而且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影响了其他正在聆听的学生。
  案例描述二:
  一位老师在让学生欣赏《星光恰恰恰》的时候,当学生学会了在“恰恰恰”的地方拍手后,教师安排了一个围成圆圈进行集体活动的环节。老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围成圆圈一起和小星星跳舞吧!”学生搬着凳子大吵大闹的走着,有的碰在了一起,有的把前面小朋友的地方摆去了。一时间吵闹声,告状声,凳子的碰撞声充满了整个教室。教师只能做着手势大声地喊:“安静安静!”
  【分析】: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室,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室。教学片断二中的老师在让学生进行围圆圈的活动时缺少明确的要求。使音乐课堂的环节缺少了音乐美。
  案例描述三:
  一位老师在教学《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前,先播放动物叫声的录音问小朋友听到了哪些小动物在唱歌?小鸡(叽叽喳喳)、小鸭子(呱呱)、喵喵(喵喵)、小青蛙(呱呱)……同学们说了很多,老师们都很开心,忙着让同学们一个个表演起来,同学们表演的很可爱,不过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兴致很高,课堂气氛也很热闹。
  【分析】: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的是当学生简单地呈现了自己的经验后如何引导他们将经验转化成音乐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说青蛙的歌声等。简单地呈现和重复是很难让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有所提高的。
  案例描述四:
  在同学们学习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老师一边让他们欣赏二胡独奏《小青蛙找家》,一边让同学们听着“想怎么演就怎么演”的音乐,以发挥他们的个性。乐声一起,同学们随着乐声沸腾起来,教室里只剩下同学们蹦蹦跳跳、嬉笑打闹的声音,哪里还能听得进去,教室里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整首乐曲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学员们不停地跳跃,不停地呐喊。
  【分析】:低年级学生由于对音乐知识掌握有限,只让学生简单地听,老师让听什么内容,学生往往不知道?比如例四中的老师让学生听的东西,学生不太清楚的是讲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是好?应该怎么做才对?而不是深层次的引导,只让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和律动。课堂气氛表面上看上去热闹非凡,学生们也学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吧!”看似把新的音乐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实,这种快乐是浅层次的,教师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上课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耳朵有音乐的同学,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好。“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美国学者艾伦.科在《如何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因此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人文关怀之外,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特定的要求,让学生听,听音乐元素,从而养成听得有一定深度的习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学会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也就更好了。
  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要创设人文化的音乐课堂,注重学生对音乐由浅入深的聆听体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人文课堂激发聆听兴趣
  1.情景导入凸现音乐美
  充满音乐气息的情境导入,常能发挥先声夺人、夺人眼球的效果。如教学片段一中的老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时用歌声进行亲切的师生问候,不但能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快进入音乐课堂的状态中来而且这种带着微笑又很亲切的问候让师生彼此都感觉到身心愉快,为学习音乐奠定了感情基础。除了这样的方式外,如果是唱歌课的话还可以用《音阶歌》作为师生、生生之间问候的歌曲。老师弹奏,同学们则站在对面的桌面上,一起比划柯尔文手势。还可以用一些与所学歌曲风格相近的歌曲进行律动等方式来彼此问候。如此新颖特别的互动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了音乐课的音乐氛围中,在潜移默化地对同学们进行音乐熏陶的同时,也让老师们自己在课堂上激情四溢,让同学们更喜欢上音乐课。
  2.评价语言体现音乐美
  在课堂中,如果出现短时间的纪律松散或者学生很难一下子跟随老师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话。教师就可以运用丰富又带有音乐性的评价语言表扬个别学生。如例一中的老师在和学生玩节奏游戏后可以通过这样的话来引入到下一个环节中去。“小朋友,玩节奏游戏的本领可真大,奖励大家欣赏一首歌!不过在欣赏前老师先要找找挺起胸安静坐好的小星星有多少?”教师走到坐好又安静的小朋友身边轻轻地按照四分节奏数:“一个,二个,三个……!”很快地所有的小朋友都成了挺起胸的小星了。这样很自然进入到聆听环节,又用婉转的方式告诉他们,聆听音乐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安静地聆听。如果连安静都做不到学生又能够聆听到什么呢?在平常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在运用评价语言的时候也
  要渗透音乐性。如在语文课堂上是用语言进行表扬一个学生的:“嗨 嗨,你真棒!”那么在我们音乐课堂上也要合理运用音乐的语言进行表扬。如“X X—12 3‖”或者是一组节奏“X X—XX X‖”。丰富而生动的音乐课堂评价语言在很多时候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老师需要他们进入的环节,而且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拥有一音乐的耳朵奠定一定的基础。
  3.教学过程渗透音乐美
  课堂中需要学生变换座位等集体活动时,要求学生聆听代表一定的动作的音乐时效果也是不错的。例如在《星光恰恰恰》的集体活动时,让学生听音乐如听到“135ī”时是轻轻地站起来,“ī531”是轻轻地转身,一组主和弦的重复是由两队变成一队,老师弹奏《闪烁的小星》时是安静而有秩序地把凳子围成圆圈。
  围好后坐好马上随老师的琴声边拍手边轻轻地唱。这样做既让课堂有秩序又能体现音乐本位的特点,更能吸引学生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聆听,怎样的音乐代表什么意思。音乐课堂用音乐代替语言让课堂更加生动。
  二、问题引领细聆听
  对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和层次会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提出更合理的要求或问题,让学生听音乐。比如例一中的老师,在让学生听歌的时候,不妨在学生安静的时候,让学生认真的听一听歌词里面写了哪些内容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听,就会以某一点为中心,越听效果越好。这句歌词究竟是怎样的,同学们一定会想办法听明白。欣赏比较长的歌曲或者器乐演奏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安静地用动作来表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如例三中老师教完歌曲《青蛙找家》后,可以这样介绍:“小伙伴们青蛙回家了,自己的家就在美丽的池塘里,在池塘里玩耍会怎么样呢?”“每个人都安静地听着音乐,请用行动来抒发心中的感动!
  “同学们开始听了,高兴得不得了,有的同学模仿着拉二胡的音乐节奏,有的则做出像青蛙一样蹦蹦跳跳的样子。”教室里一片寂静,音乐微弱的时候,不少孩子在表演睡觉的小青蛙。听到风雨袭来的小伙伴们挥动臂风吹起的样子,有的挥动指臂上下翻飞,就像雨点般的雨点。听到公鸡的叫声,就张开一只手,用五指叉开把公鸡演到自己的头上,老师见状,也适时地把大拇指送了过去。当雨停了音乐的速度又加快了强度加强时,小朋友们又欢快地蹦蹦跳跳起来,都跟着音乐的节拍?high?翻了天!在低段的同学中,听的手段也是比较有效的,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所听到的音乐。
  三、感悟元素深体验引导学生听歌,或者是音乐元素的韵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片段四中的老师就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录音中的叫声,热闹的表现出来就好了。没有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这个听录音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分清这几种小动物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引导要学生学会青蛙的声音,并会按照《小青蛙找家》中“X X—X X—X X—X X—XX X —XX X—XX X—XX X‖”和“X O”的节奏来模仿青蛙的跳跃和歌唱。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由聆听由生活经验转向音乐元素的学习,提高学生聆听音乐的水平,也让学生积累了对歌曲的感性认识。当做完这个有趣生动的节奏游戏后,再来聆听歌曲学生大都能将这部分节奏和歌词掌握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引导学生将聆听到的内容进行深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音乐是一门艺术,可以聆听,可以感受心灵。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乐耳来说,最动听的乐曲也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新课程标准》前言中也有这样的提法:“小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发展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表现音乐和创作能力,通过听音乐、表现音乐、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音乐是学习音乐的根本,而听觉经验则是听觉艺术的根本。“把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所以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必须在音乐听觉体验方面有所凸显。要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注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问题听,由易到难,使学生的听课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在音乐学习中更深层次地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
  [2]《怎样欣赏音乐》美国艾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