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音乐课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 李旺华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合乡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农村初中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很差,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效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这三方面出发,简要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善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

  初中音乐教育能缓解繁重的课业压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增加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更为严重,因此,为解决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宜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道路,促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模式
  新课程体系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要转变角色,变课堂主导者为引导者,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人音版九年级《游击队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收集一些关于游击战争的图片、视频,收集不同演唱形式的《游击队歌》,在课上,让学生自己播放相关图片以及配上音乐的视频,营造了一种战争的画面感,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有的说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神枪手,有的说看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有的说感受到了战士顽强的毅力,在讨论中,有些学生甚至要求赶快学习唱《游击队歌》,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变化戏法,运用教学手段
  (一)乐器进课堂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运用现有的音乐设备,如一些小型乐器,像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来充实音乐课堂,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体验。将这些乐器带进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往往是教师播放录音或示范弹、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在欣赏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佳,相反,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充满了集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种效果于一身的美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人音版九年级《送别》这一管弦乐合奏曲时,为了让学生能听辨不同主题的主奏乐器,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部分管弦乐的乐器图片,有长号、小提琴、长笛等,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乐器的音色,笔者还结合乐曲中的四个音乐形象的特点制作了动画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很快听出了《送别》里的主奏乐器,对乐曲中的四个音乐形象进行了分析,对乐曲的理解更透彻。
  (三)创设教学情境,带动教学效果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人音版八年级《东方之珠》教学中,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让学生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情境创设
  问题引导,激发自主学习。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引路灯,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笔者在人音版八年级《大海啊,故乡》教学中,提了以下几个问题: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样的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类似的词句还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欣赏音乐。欣赏后,笔者让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各组选择代表回答问题、阐述观点。这节课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学生发言以后,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歌中的情感,引出了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音乐想象力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的共鸣所引起的,是对音乐的感情想象及自由联想,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调动他们头脑中的各种表象,如在人音版九年级《我的家乡多美好》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认真地去倾听音乐,并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想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的说乐曲太美了,听了心情非常舒畅,不知道怎么形容,最后,通过聆听黑鸭子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学生感受到用不同形式演唱的赫哲族民歌,从而激发学生想要赞美家乡的表现欲望。 
  三、结合实际,采用评价体系
  主要采用课前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以下就分别对其进行介绍。课前评价主要以“快乐大转盘”为载体,由学生个人或组合进行才艺展示、音乐知识技能挑战,融合学生课内、课外所学音乐知识,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采用“积分”评价制。终结性评价是结合课前评价的积分、星级、等级等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由于这种评价不是以考试作为唯一的标准,因此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实践证明,正确、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农村初中音乐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以保障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模式,变化戏法、运用教学手段,结合实际采用评价体系的教学探索,改变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使得音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花《浅谈农村初中音乐课教学现状》
  [2]《课程教育研究》2014(3):240-241
  [3]彭振亮《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4]《大观》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