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政策下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作者】 李 琼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双减”政策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双减”政策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地理教学;教学资源;教学有效性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减轻课业负担
  “双减”政策倡导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初中地理教学而言,这意味着减少过多的课堂内容和作业量。教师可以更加精简和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更合理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概念和核心内容。
  (二)强调素质培养
  “双减”政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关注知识的灌输。对于地理教学来说,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地图制作、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三)多元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倡导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减少对单一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实践报告等,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案例研讨、问题解决、项目探究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五)教师专业发展
  “双减”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和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学习、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挑战。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繁杂
  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庞大,涉及范围广泛,有时过于繁杂。这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全面而深入地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牢固。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信息和案例
  部分地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及时反映新的地理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教材中缺乏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案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讲授-笔记-复习的课堂模式在地理教学中仍然较为常见。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实践环节欠缺
  地理学科注重实践性和观察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现场实践和实地考察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难以亲身感受地理现象,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地理教师在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方面存在差距。一些教师缺乏深入研究地理学科的意愿和时间,无法及时应对新的教学要求和挑战。
  三、解决初中地理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优化教材内容
  精简和更新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突出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入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实例和案例,使教材更具实用性和吸引力。
  (二)探索多元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探究、讨论交流等,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参与度的提高。
  (三)加强实践环节
  增加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区调研、地图制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工具等,为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案例,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加强师资培养
  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反思实践。
  四、“双减”政策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一)目标设定
  通过使用地球仪,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地球结构和地理现象,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地球结构与地形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等,并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通过旋转地球仪,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感受地球不同地区的白昼和黑夜变化。
  (三)地理位置与经纬度
  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经线来确定地理位置。通过指导学生找到不同国家、大洲以及重要城市的位置,让他们对全球地理位置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气候带与气候类型
  利用地球仪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赤道、副热带、温带和寒带等不同气候带的位置,并对比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植被和动植物分布。
  (五)研究地区与地理问题
  指导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如沙漠、山脉或河流,使用地球仪研究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等。让学生利用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和刻度计算面积和距离,分析该地区可能面临的地理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六)实地模拟与观察
  通过模拟实地观察的方式,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地理现象,如日食、月食、昼夜变化等。结合课堂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
  结束语
  总之,“双减”政策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拓宽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地理教学提供更多丰富的资源;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促使地理教学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契合。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