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考改革下的教学思考——赴浙江大学培训感悟
【作者】 金善林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一中
【正文】 【摘 要】 浙江身处沿海,经济发达,而且敢为天下先,教育改革走在前列。而他们的改革不是为了改而改,确实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更能培养优秀的人才,真正在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下,通过6天的时间,聆听各位专家从教学改革,课堂改革,教师素养和能力提升,如何高效开展教研,如何顺应高考命题做好高考备考等感受到个人教育观念和本地资源的落后,我们仍然唯分数论,仍然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做题机器。抱着陈旧的观念培养不出国家期望的人才,只有向他们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生源特点,顺应改革的潮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认真钻研,在平时的教学中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五育并举,期待他们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课程;高考改革;核心素养
1.1课堂
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我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基于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
教师的实践智慧它来自于课堂,从一堂堂课中萌生、滋长起来,在一次次师生交往、同事对话、专业引领中得到涵养的。 ——王莺
王老师突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对话,强调与教材、学生、自己、同伴、理论对话,各有所指。而最终服务于课堂,为学生呈现一堂好课。
首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①借助教材(课程)的特色、妙处,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②学生对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③这种感悟通过尝试实践和体认,内化为核心素养。
为了达到一堂好课的标准,结合王老师要求的对话目标,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做教材的加工者,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熟悉自己的对话对象,而且要直面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王老师采用录自己课的方式,课后反刍。不断精进自己的课堂设计,课堂语言,课堂内容,课堂内涵,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大家。同时与同事及时交流沟通,拓宽自己的思维,通过别人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别人身上看到闪光点,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而且善于进行理论研究,不光研读教学理论材料,还自己书写教育论文,提升自身的理论深度,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出来。
老师们也在不断的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带着这种观念,自然带着责任心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了解学生学习风格,因材施教。学生学习风格迥异,有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和动觉型。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对应的教学方式,例如视觉型就应该给他跟多的视觉冲击,通过视觉设备、小道具、流程图等,效果更加。
而不止一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方向及录取方式与以往大有不同,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考察。虽然本省有所滞后,但是改革已经在路上,我们主要是录取方式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高考命题已经大踏步的走向革新,核心素养下的考试命题呈现以下特点:真实的生活情境是核心素养的命题基础,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源泉。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顺应高考改革的方向,不能故步自封。原有课堂存在:①知识教学倾向②学生缺乏宏观思想、国际视野。作为教师教的时候要成为学生行为的设计师,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学习学习不是碎片化、浅表化、杂乱的学习。而是系统地、真实地、有深度地学习。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学习方式。教师指执教能力要从应试教育到达立德树人,从学科视域到课程视域。
所以一堂好课最终要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的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
1.2如何对待学生
优秀班主任王曜君向我们传授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他言语风趣,时长逗的大家哈哈大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观念、方法的传授。这何尝不是一节优秀的班会课?有的老师说他就像搞传销的,我不这样认为。从王老师挥洒自如的讲课风格中,看到了他的自信。也相信他教出的学生首先也很自信,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而他把对学生的关爱,外化成一个个细节!我们常说对待学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呵斥,放弃希望,置之不理,任他自身自灭。他们是我们的学生,而他们也是孩子。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是一个父母的角色,对待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角色。教师很多时候等同于父母。因为古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能做到对待学生大体上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学生是会感受到的,他也会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遵从老师的要求。因为就像王老师说的,不要把学生当傻子,因为最终自己会变成傻子。学生其实是很聪明的。尤其高中学生正处青春期,特别敏感。只要你真心为他好,他会感受到的,我曾经在处理两个学生打架时,其中一个学生央求我不要告诉班主任,因为他说班主任知道之后只会埋怨我们又给他惹事,而不会秉公处理。当你带着对待自己孩子这种心态再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不会动不动的责骂,粗暴冷漠的处理。所以未来如果我作为班主任,我将首先培养自己这种心态,自然而然落实在各个行动上。而王老师的名言:教育无他,惟关系也。更让我深入思考:如果我处理好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关系,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1.3个人改进
本校学生属于中间层次,普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学科知识基础也比较差,自身也没有广阔的视野和清晰的成长方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自己:
1.积极研读教学论著并积极撰写论文,提升个人素养。
2.每学期至少录制一堂自己的课程,进行观摩,反刍,与自己对话。
3.在平时教学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依据大数据对学生的评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教学的新追求》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王莺
[2]《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命题改革与育人方式的转变》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沈启正
[3]《学校实际的新高考 备考策略与途径分析》 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 程继武
【关键词】 课程;高考改革;核心素养
1.1课堂
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我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基于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
教师的实践智慧它来自于课堂,从一堂堂课中萌生、滋长起来,在一次次师生交往、同事对话、专业引领中得到涵养的。 ——王莺
王老师突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对话,强调与教材、学生、自己、同伴、理论对话,各有所指。而最终服务于课堂,为学生呈现一堂好课。
首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①借助教材(课程)的特色、妙处,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②学生对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③这种感悟通过尝试实践和体认,内化为核心素养。
为了达到一堂好课的标准,结合王老师要求的对话目标,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做教材的加工者,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熟悉自己的对话对象,而且要直面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王老师采用录自己课的方式,课后反刍。不断精进自己的课堂设计,课堂语言,课堂内容,课堂内涵,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大家。同时与同事及时交流沟通,拓宽自己的思维,通过别人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别人身上看到闪光点,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而且善于进行理论研究,不光研读教学理论材料,还自己书写教育论文,提升自身的理论深度,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出来。
老师们也在不断的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带着这种观念,自然带着责任心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了解学生学习风格,因材施教。学生学习风格迥异,有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和动觉型。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对应的教学方式,例如视觉型就应该给他跟多的视觉冲击,通过视觉设备、小道具、流程图等,效果更加。
而不止一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方向及录取方式与以往大有不同,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考察。虽然本省有所滞后,但是改革已经在路上,我们主要是录取方式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高考命题已经大踏步的走向革新,核心素养下的考试命题呈现以下特点:真实的生活情境是核心素养的命题基础,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源泉。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顺应高考改革的方向,不能故步自封。原有课堂存在:①知识教学倾向②学生缺乏宏观思想、国际视野。作为教师教的时候要成为学生行为的设计师,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学习学习不是碎片化、浅表化、杂乱的学习。而是系统地、真实地、有深度地学习。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学习方式。教师指执教能力要从应试教育到达立德树人,从学科视域到课程视域。
所以一堂好课最终要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的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
1.2如何对待学生
优秀班主任王曜君向我们传授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他言语风趣,时长逗的大家哈哈大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观念、方法的传授。这何尝不是一节优秀的班会课?有的老师说他就像搞传销的,我不这样认为。从王老师挥洒自如的讲课风格中,看到了他的自信。也相信他教出的学生首先也很自信,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而他把对学生的关爱,外化成一个个细节!我们常说对待学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呵斥,放弃希望,置之不理,任他自身自灭。他们是我们的学生,而他们也是孩子。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是一个父母的角色,对待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角色。教师很多时候等同于父母。因为古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能做到对待学生大体上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学生是会感受到的,他也会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遵从老师的要求。因为就像王老师说的,不要把学生当傻子,因为最终自己会变成傻子。学生其实是很聪明的。尤其高中学生正处青春期,特别敏感。只要你真心为他好,他会感受到的,我曾经在处理两个学生打架时,其中一个学生央求我不要告诉班主任,因为他说班主任知道之后只会埋怨我们又给他惹事,而不会秉公处理。当你带着对待自己孩子这种心态再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不会动不动的责骂,粗暴冷漠的处理。所以未来如果我作为班主任,我将首先培养自己这种心态,自然而然落实在各个行动上。而王老师的名言:教育无他,惟关系也。更让我深入思考:如果我处理好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关系,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1.3个人改进
本校学生属于中间层次,普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学科知识基础也比较差,自身也没有广阔的视野和清晰的成长方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自己:
1.积极研读教学论著并积极撰写论文,提升个人素养。
2.每学期至少录制一堂自己的课程,进行观摩,反刍,与自己对话。
3.在平时教学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依据大数据对学生的评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教学的新追求》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王莺
[2]《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命题改革与育人方式的转变》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沈启正
[3]《学校实际的新高考 备考策略与途径分析》 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 程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