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小学立德树人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 朱传河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四小学
【正文】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强调了品格成长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从微观层面抓好落实,需要学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几年来,我校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从抓细、抓小、抓实上不懈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了一方滋育心灵的肥沃土壤。
一、回归教育本源,在发展人性上抓细
“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在今天的社会大背景下,孩子的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接触的事物良莠难辨,这是当前小学生群体的鲜明特点,也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起点。如果育人的目标笼统泛化,不能分解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和具体措施,就会陷入脱离实际、凌空蹈虚的困境。因此,具体强于抽象,实干优于空喊,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都应该条分缕析,在现实针对性上做足功夫。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失之于粗、流于形式,只有做过细的工作,才能让品格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4年,我校新校园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教师状态、学生表现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趁热打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和措施进行了重新调整定位,确立了“培养基础素质,养成基本习惯”的目标。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聚焦到培养“自控力、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四种基础素质和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三种基本能力上来。这样就避免了过去那种任务繁杂,师生无所适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象。
在落实我校提出的“双基”育人任务时,我们遵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原则,强调“尽精微”在涵养道德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把“基础素养”融入到“三种习惯”之中,再把“三种习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并细化为具体的条目,强调领导干部做给老师看,老师做给学生看,学生做给同学看,形成人人都率先垂范的氛围。比如早晨入校,我们要求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见面要打招呼,问候语及身体动作要规范、要真诚,从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多了一些有血有肉的细节,也多了一些娓娓道来的故事。总之,如空气遍布,如清水流淌,“双基”任务和措施融入生活,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土壤,成为人们的精神罗盘。
二、回归孩子生活,在培养人格上抓小
“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培养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的种子,只能在学生的生活土壤中发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成长。生活、学习、礼仪中的好习惯,需要孩子坚持不懈的去做,才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形成一种不需意志努力,就能自动化行动的惯性。否则,就会是雨过地皮湿,没有多大的效果。学生的品德教育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看似小事,却影响未来。坚持小处着手,小事做起,就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匹配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洗自己的袜子,帮父母摘菜,整理自己的用品,见人有礼貌等小事做到了、做好了,良好的习惯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琐碎的小事构成日常生活,“小”既是切口、也是载体,落小就是从孩子的点滴行为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例如,为了减少学生集中上下楼产生拥挤踩踏事故,我校在楼梯的中间画上标志线,要求学生上下楼都要靠右行,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收获的就是一个个懂事的孩子,因为好习惯会迁移到其他的行为上,这就是成功的开始。我校本着多形式、多维度推动品德教育,将大规范转化为小行为,让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对“双基”目标,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做得到。把“小”的文章做足做好,才能找准德育的着力点,真正让“一力三心”和“三种习惯”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儿童通过感觉发展能力,前提是良好的自控力作保障。自控力是我校提出的“双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最值得用力的地方。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我校不断加强活动场所建设,
开设了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实践等5大类44种校本特色活动课。其中,文学类包括国学经典、励志口才、课本剧表演等6种活动课程;艺术类包括陶艺、国画、声乐、快板、打击乐、拉丁舞等18种活动课;体育类包括足球、乒乓球、速滑、象棋等11种活动课;科技类包括乐高机器人、科技制作等4种活动课;实践类包括厨艺、手工等5种活动课。办实各类活动,聚焦于“小”,久久为功,才能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就会实现良性发展。
三、回归儿童成长,在完善人生上抓实
“实”就是要行动,就是要实践,就是要有效果。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跑线,是一个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工程。立德树人抓细抓小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学到知识,掌握本领,使良好的人格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首先,通过“双基”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做事。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我们着重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在我校的厨艺活动室,孩子们自己到市场采购食材,自己动手制作饭菜,动作虽然不够熟练,但过程很重要。我们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班里的事情主动做。有了做的机会,孩子们会干的活越来越多。在我校,有的孩子会给父母洗脚,有的孩子会帮奶奶梳头,会在家里干洗碗洗菜等家务活的孩子就更多了。不要小瞧这些小事,这里有孩子未来的样子。
其次是让孩子学会了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和能力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会了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怎样去了解一切认识的对象。我们的“双基”教育,通过课内课外的融合,习惯和能力的交叉,让孩子养成了积极做事的热情、自信、负责、努力、探索的好习惯。比如课前要预习,课后要总结,饭前要洗手,被褥要叠放整齐,做事要有条理,对人要诚信等,这是比学习成绩还要珍贵的收获。有了这些学习成果垫底,将来孩子走向社会,还会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
第三是让孩子学会了做人,这是立德树人的归宿,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无论赋予教育怎样的意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为什么,我们首先是要让他们“成人”,这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校从小事切入,在行为上落实,着力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等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让孩子在面对人际关系时,知道怎么处理;在面对困难时,知道怎样去克服;在面对情绪冲突时,知道怎么去控制和调节。通过这样的教育,我校的学生,大多都心态阳光灿烂,做事积极努力,做人友善厚道,他们在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一、回归教育本源,在发展人性上抓细
“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在今天的社会大背景下,孩子的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接触的事物良莠难辨,这是当前小学生群体的鲜明特点,也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起点。如果育人的目标笼统泛化,不能分解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和具体措施,就会陷入脱离实际、凌空蹈虚的困境。因此,具体强于抽象,实干优于空喊,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都应该条分缕析,在现实针对性上做足功夫。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失之于粗、流于形式,只有做过细的工作,才能让品格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4年,我校新校园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教师状态、学生表现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趁热打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和措施进行了重新调整定位,确立了“培养基础素质,养成基本习惯”的目标。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聚焦到培养“自控力、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四种基础素质和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三种基本能力上来。这样就避免了过去那种任务繁杂,师生无所适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象。
在落实我校提出的“双基”育人任务时,我们遵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原则,强调“尽精微”在涵养道德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把“基础素养”融入到“三种习惯”之中,再把“三种习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并细化为具体的条目,强调领导干部做给老师看,老师做给学生看,学生做给同学看,形成人人都率先垂范的氛围。比如早晨入校,我们要求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见面要打招呼,问候语及身体动作要规范、要真诚,从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多了一些有血有肉的细节,也多了一些娓娓道来的故事。总之,如空气遍布,如清水流淌,“双基”任务和措施融入生活,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土壤,成为人们的精神罗盘。
二、回归孩子生活,在培养人格上抓小
“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培养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的种子,只能在学生的生活土壤中发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成长。生活、学习、礼仪中的好习惯,需要孩子坚持不懈的去做,才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形成一种不需意志努力,就能自动化行动的惯性。否则,就会是雨过地皮湿,没有多大的效果。学生的品德教育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看似小事,却影响未来。坚持小处着手,小事做起,就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匹配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洗自己的袜子,帮父母摘菜,整理自己的用品,见人有礼貌等小事做到了、做好了,良好的习惯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琐碎的小事构成日常生活,“小”既是切口、也是载体,落小就是从孩子的点滴行为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例如,为了减少学生集中上下楼产生拥挤踩踏事故,我校在楼梯的中间画上标志线,要求学生上下楼都要靠右行,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收获的就是一个个懂事的孩子,因为好习惯会迁移到其他的行为上,这就是成功的开始。我校本着多形式、多维度推动品德教育,将大规范转化为小行为,让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对“双基”目标,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做得到。把“小”的文章做足做好,才能找准德育的着力点,真正让“一力三心”和“三种习惯”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儿童通过感觉发展能力,前提是良好的自控力作保障。自控力是我校提出的“双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最值得用力的地方。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我校不断加强活动场所建设,
开设了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实践等5大类44种校本特色活动课。其中,文学类包括国学经典、励志口才、课本剧表演等6种活动课程;艺术类包括陶艺、国画、声乐、快板、打击乐、拉丁舞等18种活动课;体育类包括足球、乒乓球、速滑、象棋等11种活动课;科技类包括乐高机器人、科技制作等4种活动课;实践类包括厨艺、手工等5种活动课。办实各类活动,聚焦于“小”,久久为功,才能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就会实现良性发展。
三、回归儿童成长,在完善人生上抓实
“实”就是要行动,就是要实践,就是要有效果。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跑线,是一个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工程。立德树人抓细抓小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学到知识,掌握本领,使良好的人格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首先,通过“双基”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做事。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我们着重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在我校的厨艺活动室,孩子们自己到市场采购食材,自己动手制作饭菜,动作虽然不够熟练,但过程很重要。我们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班里的事情主动做。有了做的机会,孩子们会干的活越来越多。在我校,有的孩子会给父母洗脚,有的孩子会帮奶奶梳头,会在家里干洗碗洗菜等家务活的孩子就更多了。不要小瞧这些小事,这里有孩子未来的样子。
其次是让孩子学会了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和能力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会了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怎样去了解一切认识的对象。我们的“双基”教育,通过课内课外的融合,习惯和能力的交叉,让孩子养成了积极做事的热情、自信、负责、努力、探索的好习惯。比如课前要预习,课后要总结,饭前要洗手,被褥要叠放整齐,做事要有条理,对人要诚信等,这是比学习成绩还要珍贵的收获。有了这些学习成果垫底,将来孩子走向社会,还会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
第三是让孩子学会了做人,这是立德树人的归宿,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无论赋予教育怎样的意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为什么,我们首先是要让他们“成人”,这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校从小事切入,在行为上落实,着力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等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让孩子在面对人际关系时,知道怎么处理;在面对困难时,知道怎样去克服;在面对情绪冲突时,知道怎么去控制和调节。通过这样的教育,我校的学生,大多都心态阳光灿烂,做事积极努力,做人友善厚道,他们在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