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根植华夏沃土才能学好汉语
【作者】 樊光明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隆平村完小
【正文】 【摘 要】 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孕育了古老的汉字,汉字以其特有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传承着中国文明,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保障。因此学习汉语绝对不能脱离华夏这片沃土。只有把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有底蕴的深层次的学习。
【关键词】 根植;华夏沃土;汉语学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世界属于表意文字的仅有汉字,它可谓是人类语言的奇葩。它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彰显着华夏文明的久远与辉煌。汉语产生于中华文化这片沃土,学习汉语就必须扎根于这片沃土,脱离了这片沃土的汉语学习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学好汉语,就必须了解中华文化,把学习汉语与熟悉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去解读汉语雄浑多变的蕴涵。
一、汉字充满了中华文化底蕴
汉字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是当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可谓源远流长。仓颉造字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汉字根植于中华文化这篇沃土,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底蕴。
最初的汉字以象形为主,直至今日有很多汉字还是让人一看到它的形状就能猜出它的含义,例如“日、月、目、人、口、手、马、羊”等等。以上这些字都是表示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所指代的。但是,大多数汉字是表达抽象意涵的,无法轻易地从其结构知晓它的含义,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具备中华文化底蕴。
古人认为王者是能够沟通天、地、人的圣人,“王”字中的三横分别表示天、地、人,而将三横上下连接的一竖则表示贯通、交融,表示王者受天命治理人口和土地。
“止戈为武”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戈”表示武器,“止”就是制止之意。“止戈为武”表明中国人爱好和平,发动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正义的战争才是顺应天意和民心的。
什么样的人才算仁者?从“仁”字的构造就可以看出来。“亻”旁表示人,“二”的甲骨文是“上”字。“亻”和“上”组合,表示心灵高尚、行为端正的人才是仁者。这个字很明显带有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
中国人讲究凡事要忍耐,意志要坚定,不能轻易动心,所以“忍”的上边是刀刃,下边是心脏,表示即使是刀刃架在心脏之上也不能动摇心性。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温顺的、善良的,因其只食用草类而不吃肉,所以很多表示善良的字都与“羊”字有关。
通过对以上汉字结构和含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已经植入汉字之中,和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中华文化产生汉字,汉字也在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汉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上和中华文化互相融合,学习汉字就是学习中华文化。
二、海外华人佐证了要学好汉语不能脱离中华文化
远在海外的华人,即使多年离乡万里,依然忘不掉汉语乡音,剪不断华夏情结。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父母,包括东西合璧家庭的华人一方,大多希望子女能用流利的汉语与亲友沟通,在血脉中依旧保留一份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依恋和承传。散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学校,成了帮助华人父母实现这份心愿的摇篮。
据新闻报道,某年五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来自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典、瑞士和波兰的数十位华文教师,相聚在德国鲁尔区诺伊斯,在德国中文学校联合会年会和第七届华文教师研讨会上倾诉日常教学的苦乐、交流经验和教训。
经历了慕尼黑中文学校二十多年成长历程的杨翠琴校长,深感在国内和海外汉语教学的环境大不相同。在海外,孩子们不是必须学汉语,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是从爸妈那里听到,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汉语。每个周末三小时的汉语课,最初总是出于家长的意愿。因而海外汉语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让孩子们主动想来学汉语,在这里结交朋友,享受其他环境中享受不到的乐趣。于是很多孩子伴随着在西方学校的升级,也在汉语班一年年跟着往前学,甚至还把西方背景的父母一方也带进了汉语学校的成年班。
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学习中文的乐趣呢,莱茵台北中文学校的叶莉老师自有高招。她自身的生活历程,把她从一个热心传播中华文化的妈妈塑造成了富有经验的中文教师。在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中,华人始终坚持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中文表达,避免中西文的混合使用。
怎么办呢?叶莉想到要在家庭以外也主动为孩子们开创一个乐意开口的语言环境。儿子上幼儿园了,她就去幼儿园办“中国周”,向所有人介绍中国文化,从教小朋友如何使用筷子到学习采茶舞,一星期下来,孩子们不但不再取笑说汉语的儿子,还把他们捧成了汉语权威,时不时地去请教“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说”。难堪变成了骄傲,儿子说中文的兴趣更大了。
就这样从幼儿园到小学,儿子每换一个学校,叶莉就去学校开设介绍中国文化的课。从美国到德国,她也从热衷介绍文化的妈妈变成了莱茵台北中文学校和附近德国学校的中文老师。暑假带着不足十岁的两个小男孩回国探亲时,坐在火车上的小哥俩用流利的汉语对话,乘客们纷纷惊讶:“这两个小老外汉语说得这么利索。”
在华文教师聚会上,叶莉现场演示了她平时教学中,针对5到9岁的小朋友所使用的趣味教学法。年纪小的孩子坐不住,好动爱玩,于是叶老师带他们一起唱中华儿歌,做中国游戏,把小朋友们分组比赛奖励。三个小时下来,孩子们在轻松的玩耍中,不知不觉记住了许多汉语表达方法。下一次上课再复习巩固,再学习新的用法,一个学期下来,刚开学时一个汉语词都不会说的小孩,居然能站在讲台前给全班用汉语讲故事了。
很多在海外成长的华裔后代,因为有家庭的环境,汉语的听和说还不成问题,要读就比较难一些。最难的是写作,没有正规训练,很难入门,但写作又恰恰反映了一个人对一门语言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把握。在汉语写作教学经验介绍课上,伊雯老师拿出了厚厚一叠学生的汉语作文成果给在座听众传看。作文长短不一,话题各异,但都是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伊雯老师从汉语短文写作入手,先教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意思,丰富汉语词汇的运用。然后提问引导他们描述场景或讲述情节,几个问题下来,让孩子们把回答写在一起,就是一篇完整的汉语短文了。由句子到短文到长文,孩子们心里的话越来越多的留在了纸上,老师会选出其中的优秀作评到海外华文报纸上投稿,激发了孩子们的汉语写作热情。
三、根植华夏沃土才能学好汉语
语文教学要从大处即根植华夏沃土着眼,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作为语文阅读资源的一部分,将书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作为写作素材积累、写作能力训练的一部分。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重视语文科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注重语文科的人文性。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比如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知恩图报、尊老爱幼等等,凡是涉及思想情感的都属于人文性的范畴。强调人文性,与注重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是殊途同归的,让学生具备中国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是学好汉语的大前提。古人说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就是强调从经典作品中“悟道”,这个“道”就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渗透着华夏文明教育,没有中华民族文化这个“根”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灵魂的。
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古老的汉字,汉字又为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保障,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只有把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最有底蕴的深层次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N].光明日报,2020-09-25(版次:11版)
[2]黄晋书.亟待钩沉字原学[N].《肇庆学院学报》,2008-11-1
【关键词】 根植;华夏沃土;汉语学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世界属于表意文字的仅有汉字,它可谓是人类语言的奇葩。它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彰显着华夏文明的久远与辉煌。汉语产生于中华文化这片沃土,学习汉语就必须扎根于这片沃土,脱离了这片沃土的汉语学习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学好汉语,就必须了解中华文化,把学习汉语与熟悉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去解读汉语雄浑多变的蕴涵。
一、汉字充满了中华文化底蕴
汉字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是当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可谓源远流长。仓颉造字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汉字根植于中华文化这篇沃土,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底蕴。
最初的汉字以象形为主,直至今日有很多汉字还是让人一看到它的形状就能猜出它的含义,例如“日、月、目、人、口、手、马、羊”等等。以上这些字都是表示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所指代的。但是,大多数汉字是表达抽象意涵的,无法轻易地从其结构知晓它的含义,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具备中华文化底蕴。
古人认为王者是能够沟通天、地、人的圣人,“王”字中的三横分别表示天、地、人,而将三横上下连接的一竖则表示贯通、交融,表示王者受天命治理人口和土地。
“止戈为武”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戈”表示武器,“止”就是制止之意。“止戈为武”表明中国人爱好和平,发动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正义的战争才是顺应天意和民心的。
什么样的人才算仁者?从“仁”字的构造就可以看出来。“亻”旁表示人,“二”的甲骨文是“上”字。“亻”和“上”组合,表示心灵高尚、行为端正的人才是仁者。这个字很明显带有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
中国人讲究凡事要忍耐,意志要坚定,不能轻易动心,所以“忍”的上边是刀刃,下边是心脏,表示即使是刀刃架在心脏之上也不能动摇心性。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温顺的、善良的,因其只食用草类而不吃肉,所以很多表示善良的字都与“羊”字有关。
通过对以上汉字结构和含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已经植入汉字之中,和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中华文化产生汉字,汉字也在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汉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上和中华文化互相融合,学习汉字就是学习中华文化。
二、海外华人佐证了要学好汉语不能脱离中华文化
远在海外的华人,即使多年离乡万里,依然忘不掉汉语乡音,剪不断华夏情结。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父母,包括东西合璧家庭的华人一方,大多希望子女能用流利的汉语与亲友沟通,在血脉中依旧保留一份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依恋和承传。散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学校,成了帮助华人父母实现这份心愿的摇篮。
据新闻报道,某年五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来自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典、瑞士和波兰的数十位华文教师,相聚在德国鲁尔区诺伊斯,在德国中文学校联合会年会和第七届华文教师研讨会上倾诉日常教学的苦乐、交流经验和教训。
经历了慕尼黑中文学校二十多年成长历程的杨翠琴校长,深感在国内和海外汉语教学的环境大不相同。在海外,孩子们不是必须学汉语,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是从爸妈那里听到,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汉语。每个周末三小时的汉语课,最初总是出于家长的意愿。因而海外汉语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让孩子们主动想来学汉语,在这里结交朋友,享受其他环境中享受不到的乐趣。于是很多孩子伴随着在西方学校的升级,也在汉语班一年年跟着往前学,甚至还把西方背景的父母一方也带进了汉语学校的成年班。
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学习中文的乐趣呢,莱茵台北中文学校的叶莉老师自有高招。她自身的生活历程,把她从一个热心传播中华文化的妈妈塑造成了富有经验的中文教师。在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中,华人始终坚持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中文表达,避免中西文的混合使用。
怎么办呢?叶莉想到要在家庭以外也主动为孩子们开创一个乐意开口的语言环境。儿子上幼儿园了,她就去幼儿园办“中国周”,向所有人介绍中国文化,从教小朋友如何使用筷子到学习采茶舞,一星期下来,孩子们不但不再取笑说汉语的儿子,还把他们捧成了汉语权威,时不时地去请教“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说”。难堪变成了骄傲,儿子说中文的兴趣更大了。
就这样从幼儿园到小学,儿子每换一个学校,叶莉就去学校开设介绍中国文化的课。从美国到德国,她也从热衷介绍文化的妈妈变成了莱茵台北中文学校和附近德国学校的中文老师。暑假带着不足十岁的两个小男孩回国探亲时,坐在火车上的小哥俩用流利的汉语对话,乘客们纷纷惊讶:“这两个小老外汉语说得这么利索。”
在华文教师聚会上,叶莉现场演示了她平时教学中,针对5到9岁的小朋友所使用的趣味教学法。年纪小的孩子坐不住,好动爱玩,于是叶老师带他们一起唱中华儿歌,做中国游戏,把小朋友们分组比赛奖励。三个小时下来,孩子们在轻松的玩耍中,不知不觉记住了许多汉语表达方法。下一次上课再复习巩固,再学习新的用法,一个学期下来,刚开学时一个汉语词都不会说的小孩,居然能站在讲台前给全班用汉语讲故事了。
很多在海外成长的华裔后代,因为有家庭的环境,汉语的听和说还不成问题,要读就比较难一些。最难的是写作,没有正规训练,很难入门,但写作又恰恰反映了一个人对一门语言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把握。在汉语写作教学经验介绍课上,伊雯老师拿出了厚厚一叠学生的汉语作文成果给在座听众传看。作文长短不一,话题各异,但都是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伊雯老师从汉语短文写作入手,先教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意思,丰富汉语词汇的运用。然后提问引导他们描述场景或讲述情节,几个问题下来,让孩子们把回答写在一起,就是一篇完整的汉语短文了。由句子到短文到长文,孩子们心里的话越来越多的留在了纸上,老师会选出其中的优秀作评到海外华文报纸上投稿,激发了孩子们的汉语写作热情。
三、根植华夏沃土才能学好汉语
语文教学要从大处即根植华夏沃土着眼,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作为语文阅读资源的一部分,将书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作为写作素材积累、写作能力训练的一部分。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重视语文科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注重语文科的人文性。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比如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知恩图报、尊老爱幼等等,凡是涉及思想情感的都属于人文性的范畴。强调人文性,与注重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是殊途同归的,让学生具备中国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是学好汉语的大前提。古人说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就是强调从经典作品中“悟道”,这个“道”就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渗透着华夏文明教育,没有中华民族文化这个“根”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灵魂的。
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古老的汉字,汉字又为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保障,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只有把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最有底蕴的深层次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N].光明日报,2020-09-25(版次:11版)
[2]黄晋书.亟待钩沉字原学[N].《肇庆学院学报》,20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