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解锁语文学习的幸福密码
【作者】 陈 娜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四小学
【正文】 提起语文学习,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浩如烟海的文学常识,无休无止地大段背诵,逐字逐句地分析题意,解释词语,还有令孩子焦头烂额的各种作文,似乎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而最让人意难平的事,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学科考试的分值都居高不下,有时候拼命背诵学习,得到的分数却差强人意。久而久之,喜欢学习语文的孩子越来越少,提起语文就头疼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样,就陷入了一个误区——语文成了所有考试科目里的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笔者认为,语文学习并非全都是固定僵化的文字常识,或者冗长沉闷的阅读分析,一样的语文课堂,为什么有的孩子紧皱眉头,有的孩子却快乐轻松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后者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幸福密码,把每天的语文学习都当做一场快乐的旅行,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宛如导游,孩子就像游客,沿途的风景精彩纷呈,教者轻松,学者快乐,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幸福的,也是备受孩子欢迎的。
密码一:关注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双重特点,这个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老师更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种做法能够理解,但却并不受孩子们的欢迎。所谓工具,学到了是为了用,但怎么用,却是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如果只是为了考试,那就把这个“用”的意思固化了,狭隘了。好的语文老师,更加注重语文作为工具的实践性,真正的引导孩子把语文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例如在学习了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这节课后,有一位老师给孩子们布置实践作业:调查你周围居民的姓氏,然后进行分类,有哪些是常用的,还有哪些是不常用的。有没有复姓等等,孩子们带着任务,开始了兴致勃勃的调查。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是想扩展一下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没想到孩子们却完成得非常漂亮,给了老师大大的惊喜。有的孩子给调查到的姓氏按照单姓和复姓进行了分类,还制作成姓氏卡片;有的孩子不仅调查了姓氏,还给一些特殊的姓氏标注了起源;另外还有孩子选取了一些关于姓氏的小故事,制成了趣味姓氏小台历,送给老师作为礼物。可被小看这份幼稚的礼物,它的背后是孩子兴趣盎然的调查,认认真真的记录,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历史的起源与演变。再比如学习了《花卉》的归类识字以后,老师要求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花卉,为它们制作名片,名片的内容包括画出花卉、写出名字、介绍特点,孩子们完成的非常好,有的还自己添加了花的药用价值,花的含义等等,可以说,每一个制作完成的花卉名片,都是一篇完整的小作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带给孩子们的收获,远远大于为考试而学习的语文学习本身,因为很多知识并不是考试内容,但却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密码二: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游戏活动中学语文
现行的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语文为孩子们的生活服务。但很多老师难以摒弃陈旧的思想,改不了语文教学的老路子。课堂上就是读课文、写生字、分析段意、背诵默写。想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渐渐地抹杀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有很多课文,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度地添加一些小游戏,如猜谜语,摸盲盒,趣味接龙,或者你说我猜等。例如在涉及到一些成语故事的课文,如《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滥竽充数》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绝不仅仅停留在会写、会背这一个成语故事上,而是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华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应该把眼光放远放宽,多给孩子拓展一些语文学习的通道。教材里的成语故事,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或者推荐阅读和课文内容相近或相关联的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把语文学习的课堂扩展到课堂之外,把阅读当做一件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来完成。例如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课文后,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查找资料,找一找女娲娘娘补天之前发生了哪些故事,例如人类的起源,共工怒撞不周山,以及天地的起源,盘古开天辟地等。最主要的是,你能否尝试着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然后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查找资料可以,拓展阅读也不难,但是要编成小节目,就要看同学们是否用心去做这件事了。为了降低难度,老师还把学生编成了学习小组,由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周后,孩子们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小组编写了小快板,有的小组编成了儿歌,还有的脑洞大开,排练成了小品。这些节目的质量当然不能跟专业演员相比,但是孩子们却在编写节目的过程中,激发了深入阅读的兴趣。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体验到,原来语文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还分布在那些故纸堆里,那些老一辈代代相传的故事里。
密码三:淡化语文学习的指向性,不只为考试学语文
2021年8月,教育部双减政策开始全面推行,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是减少学生的考试负担。双减政策是否完全合理,现在还处在讨论阶段,但有一点我比较赞同,那就是减少考试次数,尤其是减少语文学科的考试次数。多多增加一些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真正爱上语文学习,使得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了《观潮》这一课,让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为什么只有钱塘江这个地方能形成这样壮观的奇景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有关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还有通过看视频、看图片,以及阅读其他文学家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和散文和课文对比,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精妙。在学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篇课文后,从,结合罗素的名句:“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给同学们布置作业,了解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开卷有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孩子们在查阅了解祖国科技飞速发展的资料中,不禁感叹科技发展的神奇,更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阅读面拓宽了,对祖国的爱也加深了。如果教师不转变观念,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那孩子们的思路也就局限在课堂中了。有人也许会说,之前我也布置实践作业了呀,孩子们为什么兴趣没有这次浓厚,没有现在调查的全面呢?很简单,之前没有双减政策,作业量大,孩子们回家疲于完成作业,哪有时间的心情去完成这些需要大量时间,投入人力物力的拓展型作业,往往是家长帮忙,敷衍了事,没有深入地学习,自然也不会有深切的体验了。
总之,要想使得孩子们解锁语文学习的幸福密码,真正地爱上语文,不仅仅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地把孩子当做学习的主体,还要把时间还给孩子,不要让繁重的作业和重复的考试,榨干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让每一个孩子收获多多,幸福满满。
密码一:关注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双重特点,这个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老师更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种做法能够理解,但却并不受孩子们的欢迎。所谓工具,学到了是为了用,但怎么用,却是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如果只是为了考试,那就把这个“用”的意思固化了,狭隘了。好的语文老师,更加注重语文作为工具的实践性,真正的引导孩子把语文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例如在学习了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这节课后,有一位老师给孩子们布置实践作业:调查你周围居民的姓氏,然后进行分类,有哪些是常用的,还有哪些是不常用的。有没有复姓等等,孩子们带着任务,开始了兴致勃勃的调查。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是想扩展一下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没想到孩子们却完成得非常漂亮,给了老师大大的惊喜。有的孩子给调查到的姓氏按照单姓和复姓进行了分类,还制作成姓氏卡片;有的孩子不仅调查了姓氏,还给一些特殊的姓氏标注了起源;另外还有孩子选取了一些关于姓氏的小故事,制成了趣味姓氏小台历,送给老师作为礼物。可被小看这份幼稚的礼物,它的背后是孩子兴趣盎然的调查,认认真真的记录,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历史的起源与演变。再比如学习了《花卉》的归类识字以后,老师要求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花卉,为它们制作名片,名片的内容包括画出花卉、写出名字、介绍特点,孩子们完成的非常好,有的还自己添加了花的药用价值,花的含义等等,可以说,每一个制作完成的花卉名片,都是一篇完整的小作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带给孩子们的收获,远远大于为考试而学习的语文学习本身,因为很多知识并不是考试内容,但却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密码二: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游戏活动中学语文
现行的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语文为孩子们的生活服务。但很多老师难以摒弃陈旧的思想,改不了语文教学的老路子。课堂上就是读课文、写生字、分析段意、背诵默写。想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渐渐地抹杀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有很多课文,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度地添加一些小游戏,如猜谜语,摸盲盒,趣味接龙,或者你说我猜等。例如在涉及到一些成语故事的课文,如《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滥竽充数》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绝不仅仅停留在会写、会背这一个成语故事上,而是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华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应该把眼光放远放宽,多给孩子拓展一些语文学习的通道。教材里的成语故事,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或者推荐阅读和课文内容相近或相关联的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把语文学习的课堂扩展到课堂之外,把阅读当做一件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来完成。例如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课文后,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查找资料,找一找女娲娘娘补天之前发生了哪些故事,例如人类的起源,共工怒撞不周山,以及天地的起源,盘古开天辟地等。最主要的是,你能否尝试着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然后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查找资料可以,拓展阅读也不难,但是要编成小节目,就要看同学们是否用心去做这件事了。为了降低难度,老师还把学生编成了学习小组,由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周后,孩子们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小组编写了小快板,有的小组编成了儿歌,还有的脑洞大开,排练成了小品。这些节目的质量当然不能跟专业演员相比,但是孩子们却在编写节目的过程中,激发了深入阅读的兴趣。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体验到,原来语文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还分布在那些故纸堆里,那些老一辈代代相传的故事里。
密码三:淡化语文学习的指向性,不只为考试学语文
2021年8月,教育部双减政策开始全面推行,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是减少学生的考试负担。双减政策是否完全合理,现在还处在讨论阶段,但有一点我比较赞同,那就是减少考试次数,尤其是减少语文学科的考试次数。多多增加一些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真正爱上语文学习,使得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了《观潮》这一课,让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为什么只有钱塘江这个地方能形成这样壮观的奇景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有关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还有通过看视频、看图片,以及阅读其他文学家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和散文和课文对比,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精妙。在学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篇课文后,从,结合罗素的名句:“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给同学们布置作业,了解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开卷有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孩子们在查阅了解祖国科技飞速发展的资料中,不禁感叹科技发展的神奇,更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阅读面拓宽了,对祖国的爱也加深了。如果教师不转变观念,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那孩子们的思路也就局限在课堂中了。有人也许会说,之前我也布置实践作业了呀,孩子们为什么兴趣没有这次浓厚,没有现在调查的全面呢?很简单,之前没有双减政策,作业量大,孩子们回家疲于完成作业,哪有时间的心情去完成这些需要大量时间,投入人力物力的拓展型作业,往往是家长帮忙,敷衍了事,没有深入地学习,自然也不会有深切的体验了。
总之,要想使得孩子们解锁语文学习的幸福密码,真正地爱上语文,不仅仅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地把孩子当做学习的主体,还要把时间还给孩子,不要让繁重的作业和重复的考试,榨干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让每一个孩子收获多多,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