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信息技术的几种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 刘振霞

【机构】 河北省赵县石塔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接受现代尖端技术的摇篮,在课堂上如何设计科学、适用、高效的授课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范例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作品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教学和问答式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最为科学、适用、高效的几种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反复对比试验成功的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值得师生研究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地方性课程,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技术这些新兴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尖端技术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延伸到各个行业,并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中小学阶段给学生普及信息技术是极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段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摸索和反复对比试验,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范例教学模式
  鉴于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教师应该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示范操作,讲清楚操作要领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兴趣浓厚,这种教学方式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事先制作好演示文稿《国宝———大熊猫》,在课堂上先播放演示,让学生欣赏。由于幻灯片制作得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动画效果极具感染力,在视觉、听觉上征服了学生,深深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下一步的示范讲解中教室内异常安静,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的讲解。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制作环节,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地制作出精美的演示文稿。可以说,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范例教学模式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和强烈的色彩、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刺激感官,被深深地吸引,进而激活自身潜在的内生动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感兴趣。所以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入场景,合理巧妙地应用图片、动画、视频、音乐、色彩等多种元素,使导入环节在开场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课题的浓厚兴趣,为下一环节的示范讲解做好铺垫。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难于组织管理学生,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对游戏软件有沉迷的现象。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偷玩游戏、偷听音乐……为了防止这种无组织的教学现象,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设计一个教学任务环节,让学生每堂课都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使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完成课堂任务中,无暇顾及与学习任务无关的活动。教师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设计要逐层推进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同时还要考虑到本模块、本单元基础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逐层推进地设计学习任务。一般按照“学会操作、熟练操作、灵活拓展”三个层次来设计,使学生从最基本的操作起步,然后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任务设计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本模块、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对于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消化的实际状况,逐一将难点分散到各个学习任务中。
  (三)任务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在设计任务时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平时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避免单纯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分层设计学习任务,逐步化解知识难点,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消化课堂知识点,串联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小学四年级对电脑绘画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每堂课都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先是要求学生画一些简单的绘画作品,如:大树、七巧板鱼、小松树、热带鱼、房子、小草、小花等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构图技法和配色技巧后,再布置一些综合性强、贴近现实生活、比较复杂的绘画作品,如:乡村小屋、海底世界、节日贺卡、校园一角、凉州八景等包含多种元素的绘画作品。
  三、作品展示点评教学模式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往往都是一些设计作品,比如:设计某一主题的演示文稿、电子板报、电脑绘画作品等。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后,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播放展示,让全体学生观看、学习、点评、借鉴。共同分享优秀作品的成功之处,以此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我的爱好”这一主题时,有一张名为“飞翔之梦”的幻灯片,场景中有一幅月亮的图形,是利用自选图形绘制的,范例中只是简单地绘制了月牙的形状。有一位女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给月牙添加了小红帽、小铃铛,把简单的一字形眼睛改成了椭圆形的眼睛。整个画面立马儿风格大变,充满了童趣,显得活泼可爱,富有诗意。教师发现这一创举后立马儿给全体学生进行播放展示,让学生们进行点评,并让这位女生阐述自己的创作构思。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点评、各抒己见,进而对利用自选图形绘制图形这一知识点深化了理解,提高了灵活运用自选图形的能力和操作技能。
  通过学生自我展示、同学间相互评价,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与相互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拓展了视野。通过这种模式,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又提高了学生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学生作品展示点评时教师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选择优秀作品进行播放展示
  选择那些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作品,设计制作比较完美、有较强冲击力、感染力的作品或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的作品。
  (二)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用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敞开胸怀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三)教师要及时表扬勇于发言的学生
  在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避免中途中断。点评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制作技巧和设计构思,给予表扬、鼓励和推广。对不足的地方,共同出谋划策,修改完善,使学生的作品逐步达到构思巧妙、制作精美、图文并茂、色彩协调、层次清晰、感染力强等水准。
  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甘教版)章节编排中,每一模块最后都有一节综合实践课。为了上好这节综合实践课,通过反复研究,多次对比分析后发现,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最理想。综合实践课是对本模块知识点的总结和综合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了节约时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教师事先可将每个班的学生按照座位编排顺序划分为五个小组,让平时学习中的“小能手”担任组长,班干部协调配合。课前让小组长分配好组员的任务,准备好素材,以备在课堂上设计制作使用。
  在学生明确了任务、理清了流程后,接下来就是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学生进行主题筛选、设计构思、收集素材、创作实践,完成任务。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创作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在综合实践课堂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合理分配任务,使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使每位学生都既有任务,又有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努力完成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适时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立即思考对策,及时解决。适时化解学生畏难情绪,保证合作教学顺利进行。
  五、问答式教学模式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完成上机任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操作通病,适时安排一堂问答式教学课,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学生间互问互答,并针对共性的、典型的问题展开论述,举一反三,使这些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透彻,熟练操作运用。例如:在进行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文档编辑时,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选择输入法,输入的老是英文字符,不知如何解除大写锁定等典型问题;在学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时,许多学生不知如何插入编辑文本框,不知如何改变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等共性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专门解决,鼓励学生中的小能手进行示范操作、师生点评、学生互动,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在欢乐、竞争、友好的课堂气氛中共同进步,增进友谊,以此培养师生间、学生间美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1).
  [2]赵兰玉.如何营造数学课堂的和谐气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