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策略

【作者】 王 晓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集体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班级文化已成为一门无形的德育课程,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优秀班级文化的建设,拓宽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重点就小学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班级文化;意义;策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可见,班级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班主任应立足于本班客观实际,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创设健康、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
  一、小学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发展的不竭动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而班级文化建设是教师进行道德认知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深化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班主任积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渗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此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班级文化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也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二)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心与心的粘合剂
  班级文化除了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班级公约和教室的环境布置之外,还有包括班级氛围、人文交往在内的精神文化。优秀的班级文化往往具有凝聚班集体力量的巨大作用,它在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紧密团结在一起,并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寄托了共同理想与追求,从而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学生心与心的粘合少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失去班级文化的班级必然是毫无生命力的一盘散沙。
  (三)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班主任老师的认真思考、细心准备和精心组织下,班级各项文化建设方能进行得有条不紊。因此,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对班主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班主任需立足于本班学生道德发展的客观实际,选择合适的班级公约,提炼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布置新颖独特的班级文化墙,设计并组织各项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审美能力以及班级管理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小学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成长环境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即教室自然环境建设,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是班级文化中的“硬文化”建设。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积极美好的环境布置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教师应积极深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1.保持教室环境卫生整洁
  教室是学生的另一个“家”,保持“家”的干净整洁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劳动能力欠缺,教室往往很难保持干净。教师可以通过劳动示范和值日生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平时还要经常教育学生时刻将桌椅摆放整齐,桌肚整理干净,看到纸屑主动捡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注重教室墙面的布置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稚嫩、童真、充满着活力的,教室墙面的布置也应散发着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气息。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期的板报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板报上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豪感。此外,教室还可以设置成长园地、评比栏、荣誉栏、风采展等多个版块,让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
  3.精心设计教室植物角和图书角
  在教室的一隅摆放绿植,让人身心愉悦。绿植由学生自己带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自己负责护理,既给教室增添了绿色生机,让环境更加美观与温馨,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耐心以及责任感。将精心挑选的有益书籍摆放于教室图书柜,并贴上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成立班级“图书角”,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二)深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规范班级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工作、班级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班集体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制定的,对班级成员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约束机制。教师积极深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展现班级风貌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
  1.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班级规章制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身上往往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集体意识欠缺,纪律性不强等问题,更加需要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言行。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规章细则,如将班规张贴于班级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又如制定晨午读制度、卫生制度、评比制度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通过班会等形式共同商讨,让低年级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感受民主与平等,培养主人翁精神。
  2.建立健全班干部机制
  班干部是同学中的榜样,是班集体的核心,在班级里起到表率作用。班主任通过学生自由竞选、民主选举的方式组织成立班委会,明确分工与责任,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赢得其他学生的认可。另外,教师应让班级里其他学生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特点,制定班级小岗位制度,如设置“作业监督员”、“健身小达人”、“图书管理员”、“黑板美容师”等小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体会到公正、和谐与责任,人人争当班级小干部,在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三)深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引导价值取向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班风、学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理想追求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精神文化可以为学生的思想行为指明正确的方向,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因此,创建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和谐、勤奋上进的精神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比如利用班队课或道法课教育学生和他人和睦相处,学会谦让,学会关爱,学会体谅,并利用抓典型、树榜样的方式强化学生思想与行为。此外,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家长的多渠道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做到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2.引导正确的集体舆论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集体舆论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和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有效手段。对于积极的舆论,班主任要让它保持下来,并让它持续发挥作用,而对于一些消极的舆论,也要及时加以引导。如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多次教育都无法改变,这时,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以此来规范学生言行。
  3.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活动是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精神品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图文并茂的精美课件和师生间有趣的互动,传达积极可贵的精神品质,教育效果必然优于传统枯燥而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教师组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如文艺演出、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运动会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长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开展“学雷锋”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通过“红色基地”打卡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在丰富的活动中得以提升。
  三、结语
  总之,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对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都有着积极意义。班主任老师应深刻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深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全方位地打造有益于学生成长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慧.小学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求学,2021(04):73-74.
  [2]王强.小学教育中立足核心素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J].考试周刊,2020(12):163-164.
  [3]郑小英.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读写算,2021(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