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
【作者】 郑笑妹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
【正文】 【摘 要】 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将读写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读后续写是读写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学科属性不同,读后续写需要采用的方法亦存在差异。新高考背景下,英语读后续写需要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阅读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将其吸收内化,助力写作活动顺利开展。
【关键词】 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
读写是语言学科教学的独门秘籍。阅读是在感知文字过程中吸收知识,积累素材的过程。写作则是在阅读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完全展示出来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辅助的关系。无论是离开阅读谈写作还是离开写作谈阅读都是不科学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教师要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全面阅读,深挖教材并投入到写作活动中,从而赢得最佳读写效果。
一、以文脉梳理助力写作条理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旗帜鲜明的指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从中可以看出,英语作文必须体现出条理性和系统性。作文条理是学生思维逻辑的体现。如果一篇作文结构安排不好,缺乏条理性,作文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教材内容在组织构建时都有一定的逻辑思路,条理性极强,无疑是最好的借鉴和参考。教师不妨抓住教材特点,以教材为引子,让学生对文本脉络结构展开系统化梳理、构建,从中找到文章结构呈现的一般规律,为写作条理性奠定坚实基础。
文本脉络是作者写作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对学生写作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学习人教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DISASTERS,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唐山大地震发生的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在进行阅读设计时,没有直接切入文本阅读,而是让学生从题目和相关问题出发,梳理故事文脉肌理,进行文体猜测。“What key information does the topic give? Can you guess the style of the article from the title?”“What did this earthquake in Tangshan show to the world?”“Tangshan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people will pay attention to what aspects?”“What efforts and changes will people make after this earthquake?”独特新颖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在问题的辅助下,学生明确了文本记叙文的特点,对文章写作思路和续写方向有了基本把握。
二、以多元素材凸显写作创新性
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素材则是文章的血肉。将骨架与血肉结合起来,文章才能饱满立体、活灵活现。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素材决定的。学习感知视角不同,学生获得的认知自然存在差异。写作教学亦是如此。同一个素材,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教材中的素材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是可借鉴的材料,但不是唯一的素材。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总是喜欢照抄文本素材或者对文本内容进行仿写。这样的操作根本无法彰显读写价值。因此,在进行读后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本素材为基点,进行多维拓展,以多元化的素材助力写作活动顺利开展,让作文内容更加灵动、丰盈。
丰富多元的写作素材,能够使文章锦上添花,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学习人教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时,教师先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文章主要介绍了汉字书写体系。针对文本内容特点,教师以文本第一句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续写。“Speak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text introduces Chinese characters for us. What is the first Chinese font you think of? What characters or stories do you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学生以文本内容为基点展开写作拓展。有的学生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的相关内容和故事为起点,展开讲解分析。多元化的素材让续写变得独特新颖,极具吸引力。
三、以点睛语言升华写作深刻性
读后续写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全面的感知和体现,升华写作的深刻性,彰显文章价值、功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革新意识,既要体现智慧性也要体现趣味性。新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语言是写作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作者情感态度最直观的体现。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作文品质。读后续写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不妨从语言角度展开突破,引导学生借助多元化语言,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开写作。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及时运用语言进行画龙点睛,展现文章中心也是极其重要的。
读后续写中,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建立对接点,写作教学的效度得到彰显。学习人教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本展开阅读。学生对青少年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阅读“The freshman challenge”部分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合理预设接下来的写作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出发,展开写作。学生切入视角不同。亚当一开始觉得汉语学习很难,他会做出哪些努力?最后他是否顺利解决了问题?学生用“I think Chinese is the most difficult language in the world”开头,最后则用“The original Chinese learning is really not difficult, as long as the heart, it is the world's most simple and beautiful language.”结尾,前后照应的语言突出了文章中心。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文脉梳理助力写作条理性、以多元素材凸显写作创新性、以点睛语言升华写作深刻性。英语教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学生本身对阅读有独特情感。在文本阅读的加持下,学生对知识有了基本的积累,再进行写作自然有话可说。读后续写的过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会更上一层楼。这对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有积极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J].中学生英语,2023(20):3-4.
[2]邓彩霞.高中英语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读后续写策略探究[J].考试周试,2023(17):82-87.
[3]张灵.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3(15):87-89.
【关键词】 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
读写是语言学科教学的独门秘籍。阅读是在感知文字过程中吸收知识,积累素材的过程。写作则是在阅读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完全展示出来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辅助的关系。无论是离开阅读谈写作还是离开写作谈阅读都是不科学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教师要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全面阅读,深挖教材并投入到写作活动中,从而赢得最佳读写效果。
一、以文脉梳理助力写作条理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旗帜鲜明的指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从中可以看出,英语作文必须体现出条理性和系统性。作文条理是学生思维逻辑的体现。如果一篇作文结构安排不好,缺乏条理性,作文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教材内容在组织构建时都有一定的逻辑思路,条理性极强,无疑是最好的借鉴和参考。教师不妨抓住教材特点,以教材为引子,让学生对文本脉络结构展开系统化梳理、构建,从中找到文章结构呈现的一般规律,为写作条理性奠定坚实基础。
文本脉络是作者写作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对学生写作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学习人教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DISASTERS,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唐山大地震发生的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在进行阅读设计时,没有直接切入文本阅读,而是让学生从题目和相关问题出发,梳理故事文脉肌理,进行文体猜测。“What key information does the topic give? Can you guess the style of the article from the title?”“What did this earthquake in Tangshan show to the world?”“Tangshan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people will pay attention to what aspects?”“What efforts and changes will people make after this earthquake?”独特新颖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在问题的辅助下,学生明确了文本记叙文的特点,对文章写作思路和续写方向有了基本把握。
二、以多元素材凸显写作创新性
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素材则是文章的血肉。将骨架与血肉结合起来,文章才能饱满立体、活灵活现。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素材决定的。学习感知视角不同,学生获得的认知自然存在差异。写作教学亦是如此。同一个素材,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教材中的素材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是可借鉴的材料,但不是唯一的素材。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总是喜欢照抄文本素材或者对文本内容进行仿写。这样的操作根本无法彰显读写价值。因此,在进行读后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本素材为基点,进行多维拓展,以多元化的素材助力写作活动顺利开展,让作文内容更加灵动、丰盈。
丰富多元的写作素材,能够使文章锦上添花,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学习人教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时,教师先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文章主要介绍了汉字书写体系。针对文本内容特点,教师以文本第一句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续写。“Speak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text introduces Chinese characters for us. What is the first Chinese font you think of? What characters or stories do you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学生以文本内容为基点展开写作拓展。有的学生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的相关内容和故事为起点,展开讲解分析。多元化的素材让续写变得独特新颖,极具吸引力。
三、以点睛语言升华写作深刻性
读后续写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全面的感知和体现,升华写作的深刻性,彰显文章价值、功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革新意识,既要体现智慧性也要体现趣味性。新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语言是写作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作者情感态度最直观的体现。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作文品质。读后续写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不妨从语言角度展开突破,引导学生借助多元化语言,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开写作。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及时运用语言进行画龙点睛,展现文章中心也是极其重要的。
读后续写中,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建立对接点,写作教学的效度得到彰显。学习人教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本展开阅读。学生对青少年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阅读“The freshman challenge”部分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合理预设接下来的写作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出发,展开写作。学生切入视角不同。亚当一开始觉得汉语学习很难,他会做出哪些努力?最后他是否顺利解决了问题?学生用“I think Chinese is the most difficult language in the world”开头,最后则用“The original Chinese learning is really not difficult, as long as the heart, it is the world's most simple and beautiful language.”结尾,前后照应的语言突出了文章中心。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文脉梳理助力写作条理性、以多元素材凸显写作创新性、以点睛语言升华写作深刻性。英语教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学生本身对阅读有独特情感。在文本阅读的加持下,学生对知识有了基本的积累,再进行写作自然有话可说。读后续写的过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会更上一层楼。这对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有积极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J].中学生英语,2023(20):3-4.
[2]邓彩霞.高中英语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读后续写策略探究[J].考试周试,2023(17):82-87.
[3]张灵.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3(1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