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 信息技术课有效性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蒋国平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数字重庆建设,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基于学生信息素养理念,就如何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和我市数字重庆建设,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频繁应用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转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转变教学思路,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科学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加固了课程中的知识概念,创设了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掌握了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以及信息交流等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与启发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帮助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是鼓励者。
二、奠定良好基础,夯实学生信息知识
掌握一定的信息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夯实信息基础,使其在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然而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初中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以趣味性强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知识。
例如,二进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运算方法之一,但是对日常使用十进制的学生来说,要迅速学会二进制方法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二进制时钟Flash,用动画来表示基础算法,使二进制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有效运用理论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程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发送几个设定好问题的邮件要其回复解答,然后仔细引导学生在看邮件的基础上学会写邮件,当学生进行多次的尝试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菜单中的“帮助”功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使用邮件的“回复”功能,掌握邮件回复窗口的特点,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电子邮件的接受和回复功能,这样就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的技术和能力。
又如在教学“Word中的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设置”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朗读一下课本封面上的片段,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通顺地读出来。有一位学生能把全文背出来,却不能通顺地朗读这个片段。笔者反问学生为什么会背却读不出来。学生给出了各种回答,经过讨论,他们发现“原来是因为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使我们无法断句,也就无从朗读了”。这样,学生对后面要学的内容就立刻提起了兴趣,并明白了规范书写的重要性。教师顺水推舟,很自然地布置了接下来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完成。学生互助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是学生反映问题比较多的任务,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不要把要求定得很细,如规定几号字、什么字体、首行空几格等,而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由各个学习小组推荐本小组做得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演示其制作思路和过程。这样一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不断内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还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如今,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从网上公开课到到各教育平台资源,从数字校园到云教室。能熟练运用网络知识,实现终身学习,成为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备条件。如果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将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不可能适应社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放弃原来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建构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对课堂时间的分配,笔者调整如下:用2分钟~3分钟进行课堂导入和任务布置,下发导学材料,点评总结用5分钟~10分钟,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有问题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提供帮助。创设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维度的对话平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空间。学生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课前预想的多得多,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积极思考,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与教师一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喜悦。通过任务作品的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快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英.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分析研究[J].教育科学.2014(2):63.
[2]陈进.探究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24):158
[3]王显林.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2(2):34.
【关键词】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和我市数字重庆建设,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频繁应用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转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转变教学思路,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科学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加固了课程中的知识概念,创设了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掌握了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以及信息交流等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与启发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帮助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是鼓励者。
二、奠定良好基础,夯实学生信息知识
掌握一定的信息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夯实信息基础,使其在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然而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初中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以趣味性强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知识。
例如,二进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运算方法之一,但是对日常使用十进制的学生来说,要迅速学会二进制方法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二进制时钟Flash,用动画来表示基础算法,使二进制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有效运用理论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程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发送几个设定好问题的邮件要其回复解答,然后仔细引导学生在看邮件的基础上学会写邮件,当学生进行多次的尝试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菜单中的“帮助”功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使用邮件的“回复”功能,掌握邮件回复窗口的特点,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电子邮件的接受和回复功能,这样就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的技术和能力。
又如在教学“Word中的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设置”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朗读一下课本封面上的片段,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通顺地读出来。有一位学生能把全文背出来,却不能通顺地朗读这个片段。笔者反问学生为什么会背却读不出来。学生给出了各种回答,经过讨论,他们发现“原来是因为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使我们无法断句,也就无从朗读了”。这样,学生对后面要学的内容就立刻提起了兴趣,并明白了规范书写的重要性。教师顺水推舟,很自然地布置了接下来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完成。学生互助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是学生反映问题比较多的任务,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不要把要求定得很细,如规定几号字、什么字体、首行空几格等,而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由各个学习小组推荐本小组做得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演示其制作思路和过程。这样一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不断内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还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如今,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从网上公开课到到各教育平台资源,从数字校园到云教室。能熟练运用网络知识,实现终身学习,成为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备条件。如果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将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不可能适应社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放弃原来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建构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对课堂时间的分配,笔者调整如下:用2分钟~3分钟进行课堂导入和任务布置,下发导学材料,点评总结用5分钟~10分钟,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有问题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提供帮助。创设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维度的对话平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空间。学生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课前预想的多得多,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积极思考,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与教师一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喜悦。通过任务作品的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快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英.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分析研究[J].教育科学.2014(2):63.
[2]陈进.探究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24):158
[3]王显林.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