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作者】 李卓欣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天一新城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达到学生自觉运用阅读策略进行学习活动的目的。文本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寻求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情操陶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通过架构多维度的课堂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职责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担当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和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构成学科核心素养。而阅读,不是冷眼旁观式的拷贝作品,它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食粮中和信息加工提取信息的心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力得以增进,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由此看来,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应创设多维的课堂结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机制: 
  1.废除教师满堂讲解,建立学生讨论议论机制。
  新课标提倡“讨论式阅读”,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已的见解”。改革阅读课,必须变“一言堂”为“满言堂”把阅读权归还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理解、体验并习得文本的语言;只有走出文本,才能让学生内化、迁移别人的语言,甚至创生自己独特的语言智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创设情境,鼓励质疑。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求同存异,鼓励创新。
  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与体验,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于个性思想、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时,作为教师,就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求同存异的感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探求,关注阅读的人文性,吸取多元文化精髓,养成多角度解读文本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便宜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只有我们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才能收到良好的培养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生的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一味的要求学生多读,当然,多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然而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进行思考,做好笔记,那么,就能够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当代学生要读一些更具内涵与艺术性的文章,尤其文章要表达的一些含义越来越含蓄,学生只有边读边思,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含义。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思考与阅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学生难以将思考与阅读有效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这样学生能够边读边思,并做好笔记,自然学生逐渐就能够养成将思考与阅读结合起来的好习惯,进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点拨指导,学会科学阅读
  1.技巧点拨,真情诵读。
  引领学生关注文化,寻根探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解读与体悟,汲取世界和民族文化、语言之精华,逐步学会哲学思考,形成高品位的精神建构。并要求学生诵读进做到口、耳、眼、心“四到”,这样既可刺激读者诸多感官接受信息,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反复诵读可真正读出感情,陶醉于文章所描述的境界中。
  2.加强指导,提高时效。
  以教学实际为本,采取“主题式阅读”方法为主,便于学生记忆、联想、发散、生成,使教育内容与学习内容统整为一体,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略读和精读的指导,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培养学生能花较少的时间迅速而准确地检索出文章中有用的信息,阅读尽可能多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的理解能力。并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对文中的精彩部分则要逐字逐句地读,对该记忆的内容要记忆,该揣摸的要揣摸,该研究的要研究,要学生反复阅读、咀嚼、体会和领悟,以至背诵,储存在学生的记忆宝库里,成为学生稳固的知识积累。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3.摘抄经典片段。
  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摘抄文中重点语段和精彩语句于读书卡片上的习惯,建立自己学习的资料库。注重知识和语言的积累,把书读薄,这样就能为自己日后说话、写作时不至于无米下锅。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积极转变方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征翠.作文能力培养管窥.写作教学与研究.2019年.
  [2]蒋兴娟.写作中的感悟能力培养.写作新思路.2021年.
  [3]王学东.走进生活,张扬个性,展露真情.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