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 李守发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凤翔镇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 自主学习;自主意识;自觉要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性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研究教法和学法,多换位思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指导学生的学法。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本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应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即在教师指导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教师必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本人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刻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它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存储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主动的努力,他们的认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让学生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地学。在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能力之前,教师的随意放手,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知的主体。必须明确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和他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我们要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尽管学生有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潜能,自主性学习本身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它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主体性人格培养,通过掌握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最终来获得对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学习习惯。”只有让自学成为了习惯,这种习惯才能转变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学生受用终身的。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非把外在的学习方法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学习风格。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需要的。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按照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重复中形成自学的习惯。如使学生动手,提高数学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使学生动口,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自学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很好”、“没关系”、“你的回答很有见解”等词句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去刻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孔子就很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他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数学学科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新鲜的课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抓住他们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求知欲高的好奇心,及时引导,倍加呵护,让其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大胆地说和读,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乃是智力之母”。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自主不懈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造问题情境,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每节课。努力从教材中发掘出而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通过引导其对学习中问题的讨论,在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前提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四、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常,在学习过程环节,学生的学习多是自发的、主动的,带有很大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要着力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常规;二是结合学科学习的特点指导学法。学生掌握了学法,就会学得有信心,学习积极性也就会提高,主体作用才会得到体现。
五、面向全体,突出个体,要因学论教,因材施教
“因学论教”是要教师考虑全体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因材施教”则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满腔热忱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时,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表扬,对答不上或答错的给予提示,一旦答对,同样给予真诚的表扬,使学生形成“我学会了,我也能学会”的良好心理状态,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适度放开,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教是为了不教”,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发展为有用之材,公正平等地热爱并帮助每一位学生,助推他们进步和成功。
【关键词】 自主学习;自主意识;自觉要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性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研究教法和学法,多换位思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指导学生的学法。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本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应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即在教师指导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教师必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本人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刻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它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存储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主动的努力,他们的认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让学生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地学。在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能力之前,教师的随意放手,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知的主体。必须明确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和他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我们要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尽管学生有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潜能,自主性学习本身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它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主体性人格培养,通过掌握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最终来获得对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学习习惯。”只有让自学成为了习惯,这种习惯才能转变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学生受用终身的。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非把外在的学习方法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学习风格。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需要的。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按照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重复中形成自学的习惯。如使学生动手,提高数学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使学生动口,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自学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很好”、“没关系”、“你的回答很有见解”等词句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去刻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孔子就很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他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数学学科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新鲜的课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抓住他们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求知欲高的好奇心,及时引导,倍加呵护,让其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大胆地说和读,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乃是智力之母”。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自主不懈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造问题情境,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每节课。努力从教材中发掘出而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通过引导其对学习中问题的讨论,在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前提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四、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常,在学习过程环节,学生的学习多是自发的、主动的,带有很大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要着力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常规;二是结合学科学习的特点指导学法。学生掌握了学法,就会学得有信心,学习积极性也就会提高,主体作用才会得到体现。
五、面向全体,突出个体,要因学论教,因材施教
“因学论教”是要教师考虑全体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因材施教”则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满腔热忱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时,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表扬,对答不上或答错的给予提示,一旦答对,同样给予真诚的表扬,使学生形成“我学会了,我也能学会”的良好心理状态,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适度放开,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教是为了不教”,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发展为有用之材,公正平等地热爱并帮助每一位学生,助推他们进步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