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中段英语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以外研版(三起)四年级下册为例

【作者】 蔡亚兰

【机构】 四川天府新区锦江小学



【正文】  【摘 要】 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不仅要注重文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将心理教育与学科相融合,助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切入,结合小学中段英语教学,探究英语学科教学中所渗透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 小学英语;学科渗透;心理教育

  在教育部2012年下发的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中提出,要求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结合各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然而,我国中小学各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稀缺,心理健康教育参差不齐,心理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在核心素养下,英语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推动学生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对中小学生来讲英语不同于汉语,它没有相对稳定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易产生焦虑、压抑、自卑等消极心理从而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综上所述,将心理教育渗透于小学中段英语教学课堂尤其必要性。本研究拟从现阶段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英语学科特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需求等三方面,对英语教学课堂心理教育渗透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一、以心理教育渗透英语课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英语是一门通过语言文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门学科。学习英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小学中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于直观清晰、新鲜的事物更容易感兴趣。对英语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流。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特别是语法的抽象学习,会令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乐趣。如若在交流环节时出错,学生会害怕受到来自他人的嘲笑,甚至不愿再开口。加之其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同时也具有不稳定性,小学生的专注力相对较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心理学研究指出,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加,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有意注意的方式会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及课堂心理变化,察言观色,正向引导学生,贴合教学内容创设有趣、实际的课堂情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以心理教育互动课堂氛围,缓解心理压迫感
  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共振,活跃双方思维,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例如在学习外研版(三起)四年级下册Module1Unit1《 She's a nice teacher.》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功夫熊猫介绍自己好友及其性格的方式作为引入文本学习的基点,利用读图的方式,融入熊猫打怪游戏学习本课关于性格的新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文本。在活动环节中,创设茶话会的场景,鼓励大家利用文本重点语句This is my friend/teacher... . He's/She's... .向大家介绍自己同学、朋友、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环境,运用多维度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效学习英语的效果。
  三、以赏识性教育推动学生内驱力,塑造健康向上心理
  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伸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指出,语言习得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感觉良好,焦虑感弱,情感屏障小,则动力大、输入多、进步快。而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根据调查显示,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性(如:基础水平、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或因接触英语较晚,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而羞于开口,逐渐出现了“哑巴式”的学习模式。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保护学生自尊心,对其进行赏识、鼓励教育,让学生受到来自老师、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同时还需尊重、理解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并且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建立平等、信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教授外研版四年级英语下册Moudle8 Unit2 《I took some pictures.》一课时,教师以Activity4的歌曲《I went to the concert》作为导入,通过欢快的旋律,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借助自己外出野餐的真实生活情境铺垫课堂教学,告知学生I had a great picnic last week.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头脑风暴,预测What did I do at the picnic? 针对基础牢固的学生,融入追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对文本人物的picnic进行学习。在教学巩固环节,教师可以先请基础牢固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循序渐进,进行模仿,改编,创新,鼓励他们积极踊跃表达。采用击掌、言语等多种表扬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害羞、畏惧、害怕出错等心理障碍,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四、以正向情感价值观为导向,聚焦单元核心话题
  《新课标》指出,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外研版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以题材为纲,注重介绍中华文化,融入跨文化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该教材共有10+1个模块,每个学习模块下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有两个单元,分别对应着两个功能话题,且话题与话题之间有承接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聚焦单元主题下的核心话题,在进行教学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寻找话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精准提炼话题下的情感目标。
  例如Module10 Unit1《Did you fall off your bike?》的教学内容询问和陈述过去发生的事。主要讲述了Sam同Daming骑自行车出去玩,路上又饿又渴,去买西瓜,却不小心被西瓜砸伤头部,Sam将Daming和西瓜一起送进医院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Daming和西瓜一起受伤的画面,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交流、合作、探索等学习方式感知Sam将Daming和西瓜一同送进医院的有爱情感,教会学生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紧扣话题,将文本故事引至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帮助学生树立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正向友谊价值观,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综上可知,在素质教育发展当下,心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基于小学中段英语教学渗透心理教育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英语学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适当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以心理教育互动课堂氛围,缓解学生心理压迫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给足学生发展空间,让学生更易掌握教师传递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以赏识教育推动学生内驱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个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激发学生自我内驱力,促动学生学习潜能,创设具有趣味性、真实性的教学环境,深入挖掘心理因素,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心理教育,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帮助学生脱离“哑巴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健康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社会输入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的可塑之才。
  四、以正向情感价值观为导向,深挖隐藏在教学文本内容下的情感态度,聚焦单元核心话题。让学生在教师正向情感的引导下产生良好的学习感受,在此良好的情感的带动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英语产生兴趣,自觉自主主动学习英语。
  作为英语教师,理应将心理教育渗透至课堂教学,这不仅是实施高效英语课堂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薛洁.心理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时空.2019:170-171.
  [2] 王维.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20:112.
  [3] 刘芬.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J].基础研究教育(校园英语).2018(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