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对策

【作者】 林玉玲

【机构】 福建省平潭岚城乡中心小学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立足核心素养导向,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有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作业设计中成了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与传统的单元教学不同,如今的语文教学以单元作为组织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大单元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突破自然单元的限制,拓展单元外甚至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对更好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一、结合单元要素,充分突出作业主题
  大单元的构建有两种方法:一是基于自然单元拓展,二是教师自主构建。如今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作为学习的载体,而相比教师自行构建的单元,语文教学中的主题单元多由资深的教师和专家完成,在内容安排上更科学。
  (一)基于语文要素,合理设计作业议题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单元的重要方法。语文要素是一个单元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递进性。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策略单元,其中,阅读要素为“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以及“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习作要素为“尝试续编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预测”为作业的主议题,制定相应的任务。如在单元后写作任务的布置中,教师就可以布置“故事接龙”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基于上个学生完成的文章对后续发展的故事进行预测和创作。这样,结合语文要素,教师合理确定了作业议题,有效突出了本单元学习重点,更好地落实了大单元教学理念。
  (二)分析单元主题,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人文主题是单元构建的线索,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大单元教学理念中,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外国文学名著”为人文主题,在课外阅读任务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鲁滨孙漂流记》这一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在这一任务群中,教师需要布置“总结故事脉络”“了解鲁滨孙和星期五的人物特点”等任务。其中,“总结故事脉络”这一任务,学生可以以思维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成果。在“了解鲁滨孙和星期五的人物特点”这一任务的完成中,学生则需要构建人物卡,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人物的特点。这样,结合单元任务主题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一方面,教师更好地完成了单元教学目标,落实了大单元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有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这对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结合核心素养,有效丰富作业类型
  核心素养是如今学生必须要具备并且能在未来发挥巨大作用的能力,在如今的教学理念下,以知识学习为重点变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要求。  
  (一)立足文化自信,布置传统文化作业
  文化自信要求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品质。例如,在五年级下册“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这一单元,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布置《西游记》单元阅读任务。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西游记》的动画视频片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让学生在后续的作业完成中表现得更积极。在阅读任务布置中,教师可以布置“八十一难都是什么?你认为最大的劫难是哪一个?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在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歡的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品质?”等。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划分学生小组,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积极交流,同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进行组外交流,并为学生分享阅读成果创设良好的平台。这样,通过传统文化有关作业的布置,学生有效学习了优秀的文学经典,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切实培养了文化自信。
  (二)布置实践作业,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应用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感,并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而作为一门工具类学科,语文本身就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结合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教师融合环境科学的知识布置相应的实践和探究任务,如本地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污染源,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书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有效提高学生快速浏览文字、获得关键信息的阅读能力;以问卷、访谈等进行调查的方法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通过布置实践作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转变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如今的语文教学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转变评价方法,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模式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核心素养,有效丰富评价指标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知识的学习,相应地,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课后习题的正确率和考试成绩。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中,教师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布置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作为单元作业。在单元作业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放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的评价量表,其中,具体的指标要充分结合作业内容。如在审美鉴赏方面,教师就可以制定“能否深入认识鲁迅,了解其美德”这一指标;在语言能力这一方面,教师则可以设计“能否总结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学习写作技巧”的指标。这样,教师立足核心素养设计丰富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全面反思,更好地发挥了评价的作用。
  (二)结合作业形式,积极丰富评价方法
  如今的教学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比过去形式较为单一的课后习题,如今的作业形式更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丰富评价方法,而成果评价是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中,针对“对比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这一题目,教师可以以传统的批改方式对学生進行评价。而针对“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你喜欢的神话故事”这一有趣味成果的作业,教师则可以以成果展示为主进行评价,即将学生的作品张贴到墙面上展示,让其他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个作品,获得票数最多的作品评为优秀作品,可以在墙面展示更长的时间。这样,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更好地应对了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业形式多样的情境,有效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总之,大单元作业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需要结合单元要素,充分突出单元主题,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也需要立足核心素养丰富作业类型,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中,更需要转变评价方法,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理念。因此,只有全方位变革作业设计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满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