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缺失

【作者】 焦苗丽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第十三中学校



【正文】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对当代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势在必行。
  大家都看过电影《功夫熊猫》,据说《功夫熊猫》自从国内上演以后,在全国各地的票房都一路领先。《功夫熊猫》不仅赢得了中国的票房收入,而且还赢得了众多消费者对其高度的认可。很多观众表示影片除了让人轻松发笑以外,更多的是觉得美国能把一部中国形象、中国题材的动画拍成这样,着实让人汗颜。电影里面到处充斥着中国文化的印记:动画的背景和音乐是很中国的,笛声如泣中,山林深处有人家;飞檐斗拱,卧虎藏龙。乌龟大师的“忽悠”也是很中国的,中国功夫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有剑而手上无剑,所谓至剑无剑,颇得道家风味。武打招式是李小龙式和中国武侠功夫片的混合体,最后一个巫师指的威力是套星爷功夫的创意,甚至“五杰”和虎太郎的决斗场景,也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如果你看过新《雪山飞狐》里苗人凤和胡一刀在悬崖索桥上的高手过招。
  美国“梦工厂”花了两年的时间和功夫,费尽万般心思,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拼贴进《功夫熊猫》,终于让熊猫具有了浓厚的中国味。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美国影视界一直在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其通过美国的高科技技术手段转化为大众欢迎的电影作品。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的动漫产业,还在津津乐道的炫耀我们二十年前的《大闹天宫》和《葫芦兄弟》呢!而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能记住的动漫无外乎美国的怪物史莱克、迪斯尼的唐老鸭和米老鼠、汤姆猫和米奇、冰河世纪里的猛犸象和松鼠;日本的火隐忍者、棋魂、宫崎骏的大龙猫、千寻、幽灵公主等等,而中国的动漫,我们又记住了哪些呢?又有哪些呢?
  中国电影,总是在强调中国文化不适应国外的关注和市场,总想通过所谓的大场面来烘托。在我们一味追求欧美所谓的先进文化时,而国外已经开始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了。看了这么多“美国式”的中国动画,你能说它不中国吗?从电影到其他行业,都是如此,我们一味的在丢弃,国外却在不停的挖掘和升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难道就找不到适合我们发展的一条产业之路吗?在我们经济快速提升的时候,在我们社会在所谓的不断进步的时候,在我们生活水平在所谓的不断提高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内心的恐慌与缺失?为什么有时候会道德的迷茫?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再来看最近网上非常火的一个例子。“杜甫很忙”曾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关于他的涂鸦在微愽上疯传与评论。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骑着扫帚化身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骑着白马“冒充”唐僧,更离谱的是被画成手扛机枪准备随时作战的士兵。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虽然他在仕途上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依然怀有自己的鸿鹄之志,时刻关心国家,做到真正的忧国忧民。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外最被推崇的了。只可惜两人相识太晚,作别亦是匆忙,当李白写完送别诗之后,李杜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而多情的杜甫此后一直处于思念友人的状态中。可以看出,杜甫既是一位忠于国家又是一名重情义的诗人。虽然我没有机会亲自去参观他当年居住的草堂,但,我想,那儿一定是神圣、庄严的地方,它残留着杜甫当年的思念与忧愁的气息吧!如此伟大的人应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佩,而这样一个爱国诗人却被娱乐成这样,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传统文化的缺失,应该被提起被重视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古人对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动力。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定有保留下来的原因与意义。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的简体字,从古典的汉字到如今的衬衫,从颠簸的马车替换成宽敞舒适的私家车,中国人的衣、吃、住、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过节的传统却一直延续着,这是因为这些特定的节日只有中国才有,它们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史,是历史遗留下的珍贵的产物。身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应具备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可是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重视。今天,大多数80后,90后,00后不过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在一次小学生问卷调查中,有专门“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目,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了“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端午竟成为孩子们眼里最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学生们更愿意过圣诞节等洋节。“我最喜欢过圣诞节了,能收礼物和贺卡,大家还能一起玩,很开心。端午节就很平淡了,唯一盼头就是放假,就连吃粽子也是平时就能吃到。”某小学生回答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过圣诞节,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单调和严肃,都不如圣诞节般轻松有趣、充满幻想。与此同时,在中韩端午节相争韩国最终申遗成功后不得不让人觉得十分讽刺。
  文化是灿烂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随意的亵渎与践踏。弘扬传统文化,国家应该担负起传统文化宣传的主要责任,比如相关单位应多制作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宣传片或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材料,增强文化软实力,另外一方面可以此去引导民众并激发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另外,对传统节日多做宣传,让人们了解节日的由来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要用好学校这个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当下,很多发达城市的小学都已经开设国学,国画,书法课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除此以外,我认为还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办好道德讲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办好“道德讲堂”,内容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及身边的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讲好道德故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这就倒逼传统媒体的改进和创新。现在网络上流传许多体现传统文化的“心灵鸡汤”,其原载并不是出自传统媒体,学校可以而且应该借鉴网络上的一些形式,挑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灵鸡汤”,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班会,演讲比赛,晚会,手抄报,书画比赛等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学习、传承、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写好道德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宣讲优秀传统文化,编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在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规定一定的内容和学时,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要加强“读书角”建设,及时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同样,不要让传统文化过了许多年后只能成为我们脑海里仅存的模糊的记忆。尊重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屹立在世界的正中央,散发饱含五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中华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