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探研

【作者】 宋艳琴

【机构】 福建省平潭岚城乡中心小学



【正文】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重点聚焦于习作选材、结构、立意等诸多可以提高语文习作成绩的内容方面,多将习作作为教学的独立板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文件强调,将习作、写话等教材中包含口语交际与习作内容的板块融合为一体,集中于“表达与交流”,并融入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中,以此逐步提升小学生习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基于新课标文件来看,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开始朝着学习内容整合的方面发展。基于此,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思维,探索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习作教学方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加强表达与交流
  在新课标文件中,“情境”一词被多次提及,同时文件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教学建议板块提出,应增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创设真实且富有教学意义的情境。如何基于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角度创建语文学习情境,并保障情境能够服务于现实生活问题,是每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以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教学为例,本单元习作主题为“我的心儿怦怦跳”,习作要求学生在习作练习中清楚概述某件事情的经过和自我感受。而第八单元课文主要以历史故事为线索,通过多篇文章的表述,向学生展现不同人文主题和不同人物的品质。本单元文章与习作主题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应用大单元整体情境,扩大习作教学范围,使习作任务回归到单元主题中。基于此,教师可以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创建“历史人物故事会”情境,为学生发布单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将自身想象为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并围绕课文内容概述第一视角下“我”的故事。此方式满足习作教学要求,能培养小学生的复述能力,提升其表达与交流水平。在单元任务结束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围绕任务实施中的体验完成作文撰写,以達成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
  此次活动融合单元主题情境,建立课文与习作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实践任务,提高情境的真实性,引导小学生立足于不同人物视角解析文章故事、掌握复述技巧、了解习作方向。同时,具有真实性的情境、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也能从侧面增强小学生表达欲望,落实新课标文件中表达与交流的教育要求。
  二、迎合学习任务群理念,展开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针对小学语文学习任务方面也出现新变化,更多指向任务群学习。学习任务群立足于相对整体且综合的角度,检验学生的学习逻辑、生活逻辑以及学科逻辑,打破了原有教与学任务的束缚,改变了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形成一种区别于以往、更符合现代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体系。为了遵循新课标准则,教师应改善原有习作教学方法,以构建学习任务群为主实施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单元任务目标,同时基于单元主题下不同文章之间的逻辑线索,对文章内容展开重新编排,从而构成以习作教学为核心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以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通过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解读不难发现,单元主题强调“自然之美”,习作要求为学生在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中形成关于“自然之美”的画面,并以“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主题,于习作中准确且全面地完成概述。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习作多在阅读教学环节后,即教师先带领学生逐一研读课文,再根据其词汇和语句的积累布置学习任务。此教学方式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达成习作教学目标,却难以满足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大单元教学角度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
  首先,开展以“旅行”为主题的“推荐官”比赛活动,要求参赛的学生推荐自己心中印象最为深刻、最为喜爱的地方,并系统描述该地方的自然景观,说明喜爱的理由等。其次,以生生互评的方式互相品鉴其他同学的作品,获得支持率最高的学生荣获“推荐官”荣誉。此活动开展于单元阅读教学前,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初期及时明确习作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
  最后,在明确习作主题后,教师可以展开单元阅读教学。从单元文本内容来看,虽然单元内容均侧重于自然景观描写,但写作角度存在明显差异,如《观潮》一文侧重于“以一定的顺序完成景物介绍”;第二课《走月亮》一文侧重于不同修辞手法的描写,主要为突出景观的灵动之感;第三课以《现代诗二首》的形式描写景物、寄托情感。三篇文章传递三种不同的习作方法,可以在丰富学生习作储备的同时丰富习作素材。在习作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文章撰写,并在每篇文章阅读教学后引导学生回顾写作内容,逐一完成修改,也可在完整的阅读教学结束后统一开展习作,以此拓展习作方向。为了彰显自然之美,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景观描述。
  在阅读教学前布置习作任务,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学习文章中作者对自然景观描述的方法,并积累经验融合到自身作品中。如此不仅满足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更将课文与习作板块融合为一体,真正在驱动学生内化语文知识的同时达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实施跨学科教学
  为了在提高习作活动有效性的同时保障活动符合学生认知需要,教师可以以生活作为切入点开展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生活元素展开习作教学,驱动学生参与实践,并逐步实现实践能力的稳步提升。
  以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本单元习作主题为“记一次游戏”,包含“先一起玩一个游戏”的要求,换言之,本次习作学习活动以实践为主。首先,教师可以以“设计游戏”为活动主题,结合信息技术设备,播放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类型,以此帮助学生明确不同游戏的规则和开展形式,为培养其“看视频写话”能力奠定基础。其次,为了驱动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自主开展游戏设计,制定游戏规则、项目等,制定一套完整的游戏实施计划,再按照小组的分配情况互相交换游戏计划,以此检验游戏的趣味性和规范性。最后,在学生获得游戏体验后,教师还需引导其进行回顾与反思,包括游戏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合理等,最终结合自身体验,将游戏设计、实施的全过程落实于文本中。此方式可以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促进习作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总之,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效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构建更适于学生成长的习作教学课堂,是每名小学语文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为了贯彻新课标要求,教师需认真钻研并了解新课标针对习作教学板块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以此实现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