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作者】 欧 婷
【机构】 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有着美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因此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儿童这个时候的天性,唤起和激发儿童对美的观察和“表达“,帮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进行美的描绘。为此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中对于美术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目标,还对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观察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审美素养;培养;小学美术;教育
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我教艺术课,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意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培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理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平和,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他的话语,精辟地揭示了美术教育的功用。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启蒙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并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获取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欣赏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彩印花布”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制版、打版、调色、套印的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彩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彩印花布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彩印了包袱、帐檐、枕顶,还有褥面、壁挂等喜庆事离不了的彩印花布样品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彩印花布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
三、激发小学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策略
结合课堂主体和教材客体的特点教师有必要规避几种常见的破坏课堂审美趣的情形避免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使欣赏成为“讲赏”避免教师的赏析脱离学生实际自我陶醉陷学生于茫然使欣赏成为“独赏”避免课堂播放大量电脑图片把本该板书或描述的内容也做进课件使欣赏成为“观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远远比被动接受的过程吸收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有兴趣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让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感、获得深刻的欣赏体验。教师过多、过细、过深的讲解既不利于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我经常采取如下几种的教学方法来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讨论激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方式的欣赏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学习过程他们对所欣赏过的画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锻炼了观察能力。
四、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劳动,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往往注重技能的训练,看重画面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是孩子色彩、线条较完美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了美术本质论的学习,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情感,漠视了孩子在活动中审美愉悦。画画应该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流露,真实情感的宣泄,要让孩子带着愉悦的情感去画,必须要让孩子对客体产生一种生命的自我发现,有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于是,我们把艺术创造活动引入美术活动中,并以美术为切入点,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按创造的原理加以沟通,提高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小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推动小学生审美联想和创造。艺术创造活动给予了小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总之,从小学美术课程的编排体系来看很多内容都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艺术从来都是相通的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学科综合的契合点就能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研究素质,是与新的时代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为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佳.议怎样打造小学美术教学高效课堂.教育现代化,2009.(12).
[2]陆文婷.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知识文库,2021(18):55-57.
【关键词】 审美素养;培养;小学美术;教育
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我教艺术课,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意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培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理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平和,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他的话语,精辟地揭示了美术教育的功用。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启蒙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并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获取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欣赏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彩印花布”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制版、打版、调色、套印的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彩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彩印花布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彩印了包袱、帐檐、枕顶,还有褥面、壁挂等喜庆事离不了的彩印花布样品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彩印花布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
三、激发小学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策略
结合课堂主体和教材客体的特点教师有必要规避几种常见的破坏课堂审美趣的情形避免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使欣赏成为“讲赏”避免教师的赏析脱离学生实际自我陶醉陷学生于茫然使欣赏成为“独赏”避免课堂播放大量电脑图片把本该板书或描述的内容也做进课件使欣赏成为“观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远远比被动接受的过程吸收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有兴趣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让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感、获得深刻的欣赏体验。教师过多、过细、过深的讲解既不利于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我经常采取如下几种的教学方法来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讨论激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方式的欣赏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学习过程他们对所欣赏过的画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锻炼了观察能力。
四、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劳动,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往往注重技能的训练,看重画面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是孩子色彩、线条较完美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了美术本质论的学习,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情感,漠视了孩子在活动中审美愉悦。画画应该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流露,真实情感的宣泄,要让孩子带着愉悦的情感去画,必须要让孩子对客体产生一种生命的自我发现,有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于是,我们把艺术创造活动引入美术活动中,并以美术为切入点,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按创造的原理加以沟通,提高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小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推动小学生审美联想和创造。艺术创造活动给予了小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总之,从小学美术课程的编排体系来看很多内容都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艺术从来都是相通的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学科综合的契合点就能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研究素质,是与新的时代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为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佳.议怎样打造小学美术教学高效课堂.教育现代化,2009.(12).
[2]陆文婷.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知识文库,2021(1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