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张萃屏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干巴巴的,不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兴趣,也起不到语文教学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在课堂中强调情感的教育。
  【关键词】 职业情感;表达力;控制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一、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感
  这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其一、教师必须热爱教师工作。“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掷的神情呢?因而,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影响。其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这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等,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他们体验着课堂上学习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幸福。
  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理解力和表达力
  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各种各样的情感,首先要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欣赏有完整、清晰、生动的感知,通过联想,再创造想象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要使自己在教学中能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作品的过程。教师理解得越透,感受越深,给学生讲解就越透彻,对学生的感染也越深。
  三、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
  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晓了,那么,对这么多的情感因素,教学时应注意把握分寸,使它既不能缺乏也不能泛滥。为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在这一点上,首先要求教师一踏入课堂就应及时进入教师的角色,不要把课外的各种复杂的心情带入神圣的课堂,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应是一个忘记自身情感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的人。
  四、必须保持健康的教学情绪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因为情感教学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学情绪气氛,就是让学生处在快乐、兴趣的情绪下从事学习活动。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教师要善于调节自我情绪,在教学中应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课堂中教学情感的投入,也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情感表现上只能是大海中泛起的小浪花,因此,具有高超的情绪控制是必要的。
  五、如何实施健康情感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表现出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特点。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并且,他们的喜、怒、哀、乐会明显地表露出来。这些都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根据小学生情感的特点,如何实施健康情感教学谈点粗略体会。
  (一)钻研教材,挖掘情感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每篇课文都是人们情感的升华。那些文质兼优的文章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浓浓情感。有些教材虽然不含明显的情感因素,但会引起学生某种科学美的情感,也存在着激发情感的触点。有些文章看似浅显易懂、平淡无味而实则寓意深刻、情味浓厚。因而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明理。可以说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二)通过表情,传导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性,它能起到潜移默化、以情传情、以情动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相互沟通,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前通常“无动于衷”的,教师则往往在备课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首先被作品中的人物所感动。教学时教师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这是因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言语表情相联系,如陈述、讲解、朗读、答疑、启发、提问等。教师可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疲劳。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也起着辅助作用。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花园!
  参考文献:
  [1]张芹.再谈小学语文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
  [2]叶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