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探特殊教育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

【作者】 张 晗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特殊教育学校



【正文】  特殊教育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德育教育方面需要采用别具一格的方法。这些方法需紧密贴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特点和行为模式,以助力其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一、情境创设与体验式教学
  特殊教育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情境有更强烈的感知。教师可精心创设各种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家庭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家庭成员,在买菜、做饭、照顾他人等互动环节中,体会家庭责任与亲情关怀;或是设置“校园小超市”情境,学生扮演顾客、收银员等角色,学习购物礼仪、诚实交易以及尊重他人劳动等道德规范。通过此类情境体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呈现方式,进而加深对道德内涵的理解与记忆。
  二、个性化故事启迪 
  故事对于特殊教育学生而言,是一座通往道德认知世界的桥梁。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取或创作个性化故事。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故事应简洁明了、情节单一,例如《小熊的礼貌之旅》,着重强调小熊向他人问好、说“谢谢”等基本礼貌用语带来的愉快交往体验,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礼貌待人的意识。而对于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学生,可讲述情节较为复杂、蕴含多种道德元素的故事,如《勇敢的小天使帮助小伙伴》,在故事中融入勇敢、互助、友爱等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与选择,启发他们在相似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三、行为强化与矫正策略
  特殊教育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需要明确且及时的反馈。教师采用行为强化技术,当学生出现期望的道德行为时,如主动分享玩具、帮助同学捡起掉落的物品等,立即给予表扬、小奖品(如贴纸、小零食)或特殊的奖励活动(如担任班级小助手),以强化该行为,增加其再次出现的频率。反之,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如争抢、破坏物品等,教师需冷静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采用温和而坚定的矫正方法,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进行适当的行为替代训练等,帮助学生逐步摒弃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四、多感官参与式德育活动
  考虑到特殊教育学生的感知觉特点,设计多感官参与的德育活动能显著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在“春天的美好”主题德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花园,让他们用眼睛观察花朵的盛开、用鼻子嗅闻花香、用手触摸花瓣和树叶,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同时讲述关于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道理,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将对自然的热爱与道德责任紧密相连。又如在音乐德育活动中,选择节奏明快、歌词积极向上的歌曲,让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跟随节奏拍手、跺脚或舞动身体,通过歌词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友善、团结等道德情感,借助听觉与身体运动的协同作用,深化道德教育的影响力。
  五、家校社协同共育网络
  特殊教育学生的德育教育绝非学校一方的单打独斗,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不可或缺。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与交流活动,向家长传授针对特殊孩子的德育方法与技巧,如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感,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等。同时,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与社区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实践道德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公民意识。通过家校社三方的紧密配合、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共育网络,为特殊教育学生的德育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与坚实的保障。
  特殊教育学生的德育教育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只要我们秉持爱心、耐心与创新精神,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定能为这些折翼的天使点亮道德之光,引领他们在成长的天空中向着善良与美好的方向奋力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