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启蒙教学的设计与策略
【作者】 晁晋萍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星河学校
【正文】 【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碎片化、功利化倾向,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2022版语文新课标要求,构建“感知积累—理解迁移—审美创造”三阶梯度教学模式。通过分析统编教材文言文选编特点,提出分层教学目标设定、双线内容组织策略及四维联动实施方法,结合实验班教学实践验证,证实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文言语感(达标率提升21.5%)、文化认同(达标率提升19%)及创意表达能力。研究为小学文言文启蒙教学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 梯度教学;文言文启蒙;实施策略;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与现状审视
(一)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价值
1. 语言发展价值
文言文凝练典雅的语言特征,有助于学生积累汉语表达范式。如《司马光》中“光持石击瓮破之”仅9字即完成动作描写,远胜现代文表达。
2. 思维培养价值
文言文特有的逻辑结构(如《两小儿辩日》的推理论证)能促进辩证思维发展。
3. 文化传承价值
统编教材精选的32篇文言文中,蕴含“自强不息”(《囊萤夜读》)等传统文化精髓,构成文化基因传承载体。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与问题诊断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错位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三学段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体会中华智慧,感悟思想内涵”。但实际教学存在三重矛盾:其一,文言文抽象性与小学生具象思维的认知冲突;其二,教材选文螺旋递进特征与教学随意性的设计矛盾;其三,文化传承目标与应试导向的实践偏差。
(二)典型问题表征
1. 启蒙阶段定位失当:过早要求逐字翻译,导致38.2%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 教学方法单一固化:76.4%课堂仍采用“读译背”传统模式,缺乏情境创设。
3. 评价体系片面滞后:89.7%学校仅通过默写检测学习效果,忽视文化理解与创新应用。
三、梯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
(一)认知发展理论支撑
依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梯度目标:
﹒3-4年级具体运算阶段:聚焦语音感知与表象积累。
﹒5-6年级形式运算萌芽期:侧重逻辑推理与审美创造。
(二)三阶梯度模型构建
(表1:梯度教学目标对照表)
四、梯度教学实施策略体系
(一)内容组织的双线重构
1. 文化主题线:按“个人修养—家国情怀—自然之道”重构教材
示例: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重组为“知音文化”主题群,整合《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开展对比阅读。
2. 语言发展线:构建“字词—句式—篇章”训练链
设计“文言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从积累“之乎者也”到创作《校园十景记》的全过程。
(二)四维联动的教学创新
1. 听觉浸润:开发《文言启蒙吟诵课程》
实践案例:教学《司马光》时,将“光持石击瓮破之”句按平仄谱曲,学生击节而歌。
2. 视觉支架:运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教学《铁杵成针》时扫描课文插图,触发李白磨杵动画,直观理解“持之以恒”寓意。
3. 动觉体验:创设文言文戏剧工坊
学生穿戴汉服演绎《两小儿辩日》,在角色对话中自然掌握“孰为汝多知乎”等句式。
(三)游戏化评价机制
构建“文言文能量站”闯关系统:
1. 青铜关卡:语音实验室(正确断句《杨氏之子》对话)
2. 白银关卡:时空翻译官(用文言词汇描述校园生活)
3. 黄金关卡:文化传承者(为本地古迹撰写文言简介)
五、教学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证效果分析
在星河学校开展对照实验(六年级相邻两个班,每班50名学生),经过一学期实践:
1.文意理解达标率从67.4%提升至88.9%。
2. 85%学生能在日记中主动使用“甚、皆、乃”等文言词汇。
3. 学生创作《春日校园赋》等作品。
(二)实践反思
1. 技术应用边界:需防止AR、动画等过度使用弱化文本细读;
2. 地域文化融合:可开发“方言文言”拓展课程,如用吴语吟诵《江南》;
3. 长程发展衔接:建议建立小初高文言能力衔接标准,避免梯度断层。
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梯度教学模式,通过分层目标设定、双线内容重构及多维策略创新,有效破解了文言文启蒙教学的关键难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启蒙火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5] 张晓红.文言文启蒙教育的困境与突围[J].语文建设,2023(03):23-27.
【关键词】 梯度教学;文言文启蒙;实施策略;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与现状审视
(一)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价值
1. 语言发展价值
文言文凝练典雅的语言特征,有助于学生积累汉语表达范式。如《司马光》中“光持石击瓮破之”仅9字即完成动作描写,远胜现代文表达。
2. 思维培养价值
文言文特有的逻辑结构(如《两小儿辩日》的推理论证)能促进辩证思维发展。
3. 文化传承价值
统编教材精选的32篇文言文中,蕴含“自强不息”(《囊萤夜读》)等传统文化精髓,构成文化基因传承载体。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与问题诊断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错位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三学段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体会中华智慧,感悟思想内涵”。但实际教学存在三重矛盾:其一,文言文抽象性与小学生具象思维的认知冲突;其二,教材选文螺旋递进特征与教学随意性的设计矛盾;其三,文化传承目标与应试导向的实践偏差。
(二)典型问题表征
1. 启蒙阶段定位失当:过早要求逐字翻译,导致38.2%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 教学方法单一固化:76.4%课堂仍采用“读译背”传统模式,缺乏情境创设。
3. 评价体系片面滞后:89.7%学校仅通过默写检测学习效果,忽视文化理解与创新应用。
三、梯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
(一)认知发展理论支撑
依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梯度目标:
﹒3-4年级具体运算阶段:聚焦语音感知与表象积累。
﹒5-6年级形式运算萌芽期:侧重逻辑推理与审美创造。
(二)三阶梯度模型构建
(表1:梯度教学目标对照表)
四、梯度教学实施策略体系
(一)内容组织的双线重构
1. 文化主题线:按“个人修养—家国情怀—自然之道”重构教材
示例: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重组为“知音文化”主题群,整合《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开展对比阅读。
2. 语言发展线:构建“字词—句式—篇章”训练链
设计“文言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从积累“之乎者也”到创作《校园十景记》的全过程。
(二)四维联动的教学创新
1. 听觉浸润:开发《文言启蒙吟诵课程》
实践案例:教学《司马光》时,将“光持石击瓮破之”句按平仄谱曲,学生击节而歌。
2. 视觉支架:运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教学《铁杵成针》时扫描课文插图,触发李白磨杵动画,直观理解“持之以恒”寓意。
3. 动觉体验:创设文言文戏剧工坊
学生穿戴汉服演绎《两小儿辩日》,在角色对话中自然掌握“孰为汝多知乎”等句式。
(三)游戏化评价机制
构建“文言文能量站”闯关系统:
1. 青铜关卡:语音实验室(正确断句《杨氏之子》对话)
2. 白银关卡:时空翻译官(用文言词汇描述校园生活)
3. 黄金关卡:文化传承者(为本地古迹撰写文言简介)
五、教学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证效果分析
在星河学校开展对照实验(六年级相邻两个班,每班50名学生),经过一学期实践:
1.文意理解达标率从67.4%提升至88.9%。
2. 85%学生能在日记中主动使用“甚、皆、乃”等文言词汇。
3. 学生创作《春日校园赋》等作品。
(二)实践反思
1. 技术应用边界:需防止AR、动画等过度使用弱化文本细读;
2. 地域文化融合:可开发“方言文言”拓展课程,如用吴语吟诵《江南》;
3. 长程发展衔接:建议建立小初高文言能力衔接标准,避免梯度断层。
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梯度教学模式,通过分层目标设定、双线内容重构及多维策略创新,有效破解了文言文启蒙教学的关键难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启蒙火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5] 张晓红.文言文启蒙教育的困境与突围[J].语文建设,2023(0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