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扬起个性阅读之帆 彰显小组合作魅力

【作者】 陈华清

【机构】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第三中学校



【正文】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要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见解,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安塞腰鼓》是一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通过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越的鼓点、反复的咏叹、尽情的赞颂来表现对生命、力量的诗意理解,对时代、生活的审美感受、对家乡、民族的真挚热爱。要求七年级的学生准确解读它确实不容易。因而我将本课的阅读重点定为“寻美”,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美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片段1:自主阅读 把握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用“我发现了__美,理由是_”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五分钟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了火烈的舞蹈场面美。课文第7自然段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击鼓时壮观的场面,给了我美的感受。
  生2:我发现了激越的鼓声美。听,那隆隆隆隆的豪壮抒情、严峻思索能给人以有节奏的美感。
  生3:我发现了变幻的舞姿美。课文23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他们击鼓时舞姿的匆匆变幻,令人叹为观止。
  生4:我发现了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生5:我也发现了击鼓的后生美。瞧,后生们击鼓时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能给人以力量,让人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6:我发现了联想美。因为击鼓时能让人联想到落日、大旗、马鸣、风、千里的雷、万里的闪等等。
  生7:我发现了黄土美。因为只有这么厚的黄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所以说黄土也是美的。(学生笑)
  生8:我发现了力量美。他们表演安塞腰鼓时动作都是非常有力的,能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力量。
  片段2:小组合作 品味语言
  过度:我们的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美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安塞腰鼓的击鼓场面、鼓声、击鼓后生、击鼓的姿态以及滋养的土壤等;又感受到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以及通过鼓声传递出来的真挚情感。那么,作者又是用哪些美的写作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呢?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个角度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展示。(小组合作10分钟之后班内展示)
  组1代表:我们小组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反复出现的形式来结构文章。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就在文中多次出现,使文章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组2代表:我们小组发现了句式美。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此外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来增强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运用比喻句使描写生动形象,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反复句式的运用能起到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鲜明清晰。所以说本文的句式是很美的。
  组3代表:我们小组发现了联想和想象美。“鼓点”是“骤雨”,“山崖”是“牛皮鼓面”,“风姿”是“斗虎”等都显示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给没有亲眼见过安塞腰鼓的我们带来了联想的美。
  组4代表:我们小组发现了词语美。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的形容词,如“茂腾腾、丝溜溜”等等,叠词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另外还运用了“冰冷”、“燥热”等反义词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还有“呆呆的”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腰鼓的状态。
  组5代表:我们发现了动静结合的美。文章一开始写的是安静的腰鼓,再写激越的腰鼓,最后又写安静的腰鼓,这样动静交替,能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魅力。组6代表:我们小组还要补充一下对句式美的说明。课文9-11段运用“使人想起……”的排比句式,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制,使得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师:说得好,这已不单是句式美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美文的一种表现。还有发现吗?
  组7代表:我们小组发现了对比美。作者将黄土高原与江南水乡进行了对比,告诉我们只有这厚重的黄土才能承受积蓄着骚动的力量,才能蕴藏如此原始的生命力。
  组8代表:我们小组发现了虚与实相结合的美。文章既实写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视听冲击,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的境界,让人产生缕缕纷飞的思绪。
  师小结: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和品味将文章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完美统一起来了。的确,作者为了展示安塞腰鼓所蕴涵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从语言、结构、内容、构思等方面苦下功夫,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独特的句式美、结构美、抒情美、对比美、动静美等等。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味、赏析、运用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学生分组诵读课文,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固定句式展示出来,领悟到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理解欣赏课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片段1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美点及美感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教学片段2这个探究过程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课堂上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彰显了小组合作的魅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学审美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积极倡导学生发表已见,如在初读课文时,可用极具挑战性、穿透力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作自悟、自作探究,让学生带问题引发联想,进行争辩。在熟读、赏读文本阶段,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阅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