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大数据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精准化培养
【作者】 关欢欢
【机构】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正文】 【摘 要】 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海量的数据展示着社会的进步,推动世界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精准、高效的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之中,就成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环境创设学习情境、搜集史料资源、数据评价分析、互动平台交流,有的放矢,精准教学,从而使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快捷、高效的精准落地,从而实现学习者个性适应性学习,推动深度课堂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精准化;实践
一、大数据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精准化培养的意义
大数据是通过多元途径,将海量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并对整理的数据结果进行理性分析与处理,从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提升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大数据环境迅速进入教育领域,并与高中历史教学紧密结合,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意义重大。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即便是采用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也大多由于没有恰当的深度融合,无法给学生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无法在课前、课中、课后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将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由于大数据具有针对性强、精准化程度高的特点,它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优化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二、大数据推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与案例
(一)搜集史料素材,精准落实素养
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得历史研究的信息量极大。高中历史课堂多以史料为载体,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然而,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史料多如牛毛,如果大量、盲目的选择史料,既浪费和占用大量教学资源,又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因缺少史料的针对性而效率低下。但是,如果通过大数据环境下,对与历史史实相关的史料进行合理而快捷的筛选,那么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历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针对“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一问题,为了更全面客观的去分析和理解,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分组搜集可以评判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而我则主要负责对各组搜集的史料进行甄别和二次筛选。最终,一些学生通过网络和阅读书籍,选择了历史学家胡绳、陈旭麓对于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崩溃”的评价;还有几位同学则是选取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李秀成自述》中的材料,得出“太平天国客观催生了洋务运动”的观点;另有几位同学则选取了历史学家茅海建、徐中约的叙述,得出“太平天国引起了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等信息。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历史史料的选取在精不在多,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
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时,我希望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在教学中,我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明清时期的经济数据,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结合历史文献对明清时期经济变革的原因进行深入解读。例如,我通过葛建雄教授编写的《中国人口发展史》收集到大量关于明清人口增长的数据和史实,并对它们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新航路开辟对于明清中国人口的影响作用,分析明清人地矛盾的严重引发“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等人口的流动问题,理解明清时期大量荒地开垦的事实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现象,探寻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人口流动现象等等。
(二)借助互动平台,精准个性施教
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平板电脑或手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快速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可以针对学生提出或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例如,在讲“戊戌政变”一课时,关于“如何评价袁世凯”这一问题,我就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平板电脑,同学们将各自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和观点发送过来,并呈现在大屏幕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客观看待袁世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则是完成否定了袁世凯的历史地位。于是,针对这几位同学的评价,我先后出示了多则史料,引导他们理性判断,并分别解答了几位同学不同的问题和疑惑,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利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人物的必要性。
在学习“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时,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使学生了解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上课前,通过对学生学习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对二战期间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理解较为模糊。于是,我在教学中,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数据,分析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结合历史文献对二战的起因和过程进行深入解读。同时,还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二战时期的国际紧张局势。课后,学生们反馈这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依托网络资源,精准突破难点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平台。特别是近些年,网络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更是给历史教学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契机。数字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资源、多元的呈现方式(如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将它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必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有利于时空观念的构建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例如,在讲“西周的分封制”时,我通过网络链接了“山西省青铜博物馆”的APP,引导学生去直观的了解西周青铜器背后的信息:鼎、簋、豆、罍、尊、壶……等青铜器都是礼器,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其赋予的历史内涵,显示出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通过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极大的调动起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鉴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同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对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功底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学生顺畅的、大量的的接触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如何让历史更有趣的呈现在他们面前就显得尤其重要。经过不断的积累和选择,我在网络上下载或链接了很多极佳的历史纪录片。比如在央视播放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短片,每个系列50集,每集只有5分钟,通过介绍一个个国宝,将我们的思绪轻松、有趣的带回到远古时代、先秦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唐宋时代……再比如纪录片《西汉帝陵》《大唐帝陵》等,通过精心制作的木偶和动画效果,结合专业、缜密的历史旁白,将西汉和唐朝历代帝王的史实串联起来,表面上看是讲汉唐的帝陵,实际上是将汉唐历史用专业而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效果特别好。
(四)利用测评数据,精准查漏补缺
对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测试。在以往的教学中,历史测试一般都是通过纸质的测试形式进行的。其优势是教师批改直观、醒目,不足之处则是无法快速统计学生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而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测试或评卷,则可以完美、高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我们的历史测试依托了“好分数”阅卷平台,在每次考完以后,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网上阅卷,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阅卷老师;在阅卷结束后,又是在第一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学情分析”及时掌握班级历史成绩的概况、平均分、优秀率、进步学生名单、退步学生名单、高频错误知识点等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情、发现学生集中暴露出的问题,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查缺补漏做好精准铺垫。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发现历史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借助“易智慧”诊断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诊断。学科诊断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多重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们改如何改进。借助“易智慧”诊断平台,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系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测评和诊断,并将原始数据反馈给学校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的实施和改进。通过多次的诊断,历史课堂更加高效、充实,学生看到诊断的效果后也更加认真的对待诊断活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反馈的问题和建议,会快速得到校方的重视并作出相应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在师生的教与学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与提升——而这一切,都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变化和体验。
总之,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平台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不同的体验感和精准化的教与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化落地不是一撮而就的,但它一定是未来历史教学发展的方向和提高高考成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捷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风起云涌,高中历史教学应主动去与之融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优化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从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能进一步说明大数据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葆萍, 周颖. 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6)
[2] 萨尔曼?可汗.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 顾明远.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精准化;实践
一、大数据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精准化培养的意义
大数据是通过多元途径,将海量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并对整理的数据结果进行理性分析与处理,从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提升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大数据环境迅速进入教育领域,并与高中历史教学紧密结合,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意义重大。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即便是采用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也大多由于没有恰当的深度融合,无法给学生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无法在课前、课中、课后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将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由于大数据具有针对性强、精准化程度高的特点,它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优化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二、大数据推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与案例
(一)搜集史料素材,精准落实素养
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得历史研究的信息量极大。高中历史课堂多以史料为载体,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然而,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史料多如牛毛,如果大量、盲目的选择史料,既浪费和占用大量教学资源,又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因缺少史料的针对性而效率低下。但是,如果通过大数据环境下,对与历史史实相关的史料进行合理而快捷的筛选,那么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历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针对“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一问题,为了更全面客观的去分析和理解,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分组搜集可以评判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而我则主要负责对各组搜集的史料进行甄别和二次筛选。最终,一些学生通过网络和阅读书籍,选择了历史学家胡绳、陈旭麓对于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崩溃”的评价;还有几位同学则是选取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李秀成自述》中的材料,得出“太平天国客观催生了洋务运动”的观点;另有几位同学则选取了历史学家茅海建、徐中约的叙述,得出“太平天国引起了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等信息。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历史史料的选取在精不在多,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
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时,我希望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在教学中,我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明清时期的经济数据,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结合历史文献对明清时期经济变革的原因进行深入解读。例如,我通过葛建雄教授编写的《中国人口发展史》收集到大量关于明清人口增长的数据和史实,并对它们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新航路开辟对于明清中国人口的影响作用,分析明清人地矛盾的严重引发“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等人口的流动问题,理解明清时期大量荒地开垦的事实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现象,探寻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人口流动现象等等。
(二)借助互动平台,精准个性施教
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平板电脑或手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快速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可以针对学生提出或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例如,在讲“戊戌政变”一课时,关于“如何评价袁世凯”这一问题,我就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平板电脑,同学们将各自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和观点发送过来,并呈现在大屏幕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客观看待袁世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则是完成否定了袁世凯的历史地位。于是,针对这几位同学的评价,我先后出示了多则史料,引导他们理性判断,并分别解答了几位同学不同的问题和疑惑,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利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人物的必要性。
在学习“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时,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使学生了解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上课前,通过对学生学习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对二战期间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理解较为模糊。于是,我在教学中,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数据,分析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结合历史文献对二战的起因和过程进行深入解读。同时,还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二战时期的国际紧张局势。课后,学生们反馈这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依托网络资源,精准突破难点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平台。特别是近些年,网络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更是给历史教学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契机。数字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资源、多元的呈现方式(如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将它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必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有利于时空观念的构建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例如,在讲“西周的分封制”时,我通过网络链接了“山西省青铜博物馆”的APP,引导学生去直观的了解西周青铜器背后的信息:鼎、簋、豆、罍、尊、壶……等青铜器都是礼器,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其赋予的历史内涵,显示出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通过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极大的调动起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鉴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同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对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功底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学生顺畅的、大量的的接触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如何让历史更有趣的呈现在他们面前就显得尤其重要。经过不断的积累和选择,我在网络上下载或链接了很多极佳的历史纪录片。比如在央视播放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短片,每个系列50集,每集只有5分钟,通过介绍一个个国宝,将我们的思绪轻松、有趣的带回到远古时代、先秦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唐宋时代……再比如纪录片《西汉帝陵》《大唐帝陵》等,通过精心制作的木偶和动画效果,结合专业、缜密的历史旁白,将西汉和唐朝历代帝王的史实串联起来,表面上看是讲汉唐的帝陵,实际上是将汉唐历史用专业而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效果特别好。
(四)利用测评数据,精准查漏补缺
对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测试。在以往的教学中,历史测试一般都是通过纸质的测试形式进行的。其优势是教师批改直观、醒目,不足之处则是无法快速统计学生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而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测试或评卷,则可以完美、高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我们的历史测试依托了“好分数”阅卷平台,在每次考完以后,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网上阅卷,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阅卷老师;在阅卷结束后,又是在第一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学情分析”及时掌握班级历史成绩的概况、平均分、优秀率、进步学生名单、退步学生名单、高频错误知识点等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情、发现学生集中暴露出的问题,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查缺补漏做好精准铺垫。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发现历史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借助“易智慧”诊断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诊断。学科诊断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多重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们改如何改进。借助“易智慧”诊断平台,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系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测评和诊断,并将原始数据反馈给学校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的实施和改进。通过多次的诊断,历史课堂更加高效、充实,学生看到诊断的效果后也更加认真的对待诊断活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反馈的问题和建议,会快速得到校方的重视并作出相应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在师生的教与学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与提升——而这一切,都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变化和体验。
总之,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平台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不同的体验感和精准化的教与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化落地不是一撮而就的,但它一定是未来历史教学发展的方向和提高高考成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捷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风起云涌,高中历史教学应主动去与之融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优化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从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能进一步说明大数据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葆萍, 周颖. 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6)
[2] 萨尔曼?可汗.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 顾明远.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