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生物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与策略
【作者】 马畔菊
【机构】 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仅能使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记忆,而忽视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实验教学薄弱。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不足、课时紧张等原因,部分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开展不够充分。有些教师甚至以讲解实验代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导致学生实验技能低下,无法通过实验深入理解生物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生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储存蔬菜、水果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持低温、低氧的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血液循环时,可以将心脏比作“泵”,将血管比作“管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在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还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与环境保护、健康生活、农业生产等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将这些社会热点引入生物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内容
1.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细菌和真菌”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馒头放久了会发霉?”“为什么夏天食物容易变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
2.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实例来解释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原理。比如,在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可以以双眼皮和单眼皮这一常见的遗传现象为例,让学生分析自己家庭中眼皮性状的遗传情况,从而理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作用。
(二)开展实验教学,强化理论知识
1.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好生物实验课。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深入理解生物知识。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组,控制水分、温度、空气等变量,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亲身体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除了让学生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其他植物细胞,如黄瓜表层果肉细胞、黑藻叶片细胞等,并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三)引入社会热点,拓宽学生视野
1.关注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解“生物技术”时,可以介绍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以及这些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活动。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一热点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收集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巩固知识应用
1.开展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生物标本制作、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生物标本制作小组的学生可以采集植物、昆虫等标本,学习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制作出精美的生物标本。
2.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农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宣传、健康科普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实验教学、引入社会热点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有效地将生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记忆,而忽视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实验教学薄弱。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不足、课时紧张等原因,部分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开展不够充分。有些教师甚至以讲解实验代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导致学生实验技能低下,无法通过实验深入理解生物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生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储存蔬菜、水果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持低温、低氧的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血液循环时,可以将心脏比作“泵”,将血管比作“管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在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还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与环境保护、健康生活、农业生产等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将这些社会热点引入生物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内容
1.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细菌和真菌”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馒头放久了会发霉?”“为什么夏天食物容易变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
2.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实例来解释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原理。比如,在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可以以双眼皮和单眼皮这一常见的遗传现象为例,让学生分析自己家庭中眼皮性状的遗传情况,从而理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作用。
(二)开展实验教学,强化理论知识
1.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好生物实验课。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深入理解生物知识。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组,控制水分、温度、空气等变量,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亲身体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除了让学生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其他植物细胞,如黄瓜表层果肉细胞、黑藻叶片细胞等,并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三)引入社会热点,拓宽学生视野
1.关注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解“生物技术”时,可以介绍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以及这些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活动。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一热点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收集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巩固知识应用
1.开展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生物标本制作、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生物标本制作小组的学生可以采集植物、昆虫等标本,学习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制作出精美的生物标本。
2.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农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宣传、健康科普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实验教学、引入社会热点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有效地将生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