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刍议
【作者】 贺素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作为奠基的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标的强烈建议。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主阵地和学生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更育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实施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
要搞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概念,即“素质”是什么?《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把“素质”的内涵规定为“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它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素质”这一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素质”,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然遗传的生理特点;另一种是指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这是一个广义的教育概念,它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结构及其质量。素质教育更注重对人身心的培养教育,这和应试教育只注重纯知识培养是不同的。
二、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将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可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提倡减负,即减少集中授课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减少检查评比,减少作业量,减就等于学生漫无目的的耍,这就违背了素质教育减负的初衷:减少繁杂枯燥作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投身到生动活泼的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活动中去。
三、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法
(一)实施素质教育必然优化教学过程。应试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效果,是建立在延长学习时间的基础上的。素质教育要求耗时少、效果优,那么优化教学过程,是一大关键。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定义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目标看来发挥最有效的最佳的作用和组织控制。”这里的“最优的”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对一定条件来说是最好的意思,也就是指一定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这里所说的“一定标准”,包括教学效果、时间支出、精力和物质消耗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有两点,一是时间,二是效果。应试教育重分析讲解,轻新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新思想教育。效果是建立在延长时间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节省时间取得效果。操作方法是:淡化习题式的练习,加强能力培养,摈弃发胖式的分析,注重形象感染,反对封闭式读书,提倡到生活实践中去学。
(二)重视智力培养。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知活动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的组成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记忆力,忽视其他四种力的培养,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一词常被人挂在口上,而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却又培养不够。非智力因素就更被人遗忘了,连提也少提过。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有必要在此做说明,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人在活动中都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并且产生整体效应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具有以下作用:
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非智力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其动力作用大,维持时间长。例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责任心、荣誉感,一旦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习动力之后,那么不用别人督促就能主动而积极的学习。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例证。
非智力因素具有维持作用。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这就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了,这种维持作用的具体、集中表现就是“恒心”,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非智力因素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表现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个非智力因素好的学生,会很好的执行学习计划,有计划的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绝不会玩物丧志。
非智力因素具有强化作用。一个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有时出现松懈,拖沓、漫不经心、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消极情绪,这时就需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加以克服并纠正。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
开设活动课,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隐性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和活动的辅导等方面。进行这些工作,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商议。在活动过程中,低年级时教师作用明显一些,随着年级增高,教师的活动减少,甚至由学生自主进行。这种自主表现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投入,自我显示或发展兴趣。活动课可发挥学生特长课,显示学生聪明才智,开设活动课,可不拘泥于固定教材,这样更可以发挥师生自主创造才能。
活动课的形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开展活动课,开展活动课应当考虑的因素有:学校软硬件条件、学生年龄状况等,对象不同,条件不同,学科不同,活动的形式也应不同。例如小学语文课的活动课就可设计如以下形式:阅读课外书籍、组织班级图书交流、剪报、办手抄报、练笔、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语文游艺、语文竞赛、通信、评论等。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对人的成长,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教学行为上采用开放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育人策略,这样素质教育定将硕果累累。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实施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
要搞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概念,即“素质”是什么?《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把“素质”的内涵规定为“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它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素质”这一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素质”,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然遗传的生理特点;另一种是指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这是一个广义的教育概念,它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结构及其质量。素质教育更注重对人身心的培养教育,这和应试教育只注重纯知识培养是不同的。
二、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将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可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提倡减负,即减少集中授课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减少检查评比,减少作业量,减就等于学生漫无目的的耍,这就违背了素质教育减负的初衷:减少繁杂枯燥作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投身到生动活泼的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活动中去。
三、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法
(一)实施素质教育必然优化教学过程。应试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效果,是建立在延长学习时间的基础上的。素质教育要求耗时少、效果优,那么优化教学过程,是一大关键。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定义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目标看来发挥最有效的最佳的作用和组织控制。”这里的“最优的”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对一定条件来说是最好的意思,也就是指一定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这里所说的“一定标准”,包括教学效果、时间支出、精力和物质消耗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有两点,一是时间,二是效果。应试教育重分析讲解,轻新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新思想教育。效果是建立在延长时间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节省时间取得效果。操作方法是:淡化习题式的练习,加强能力培养,摈弃发胖式的分析,注重形象感染,反对封闭式读书,提倡到生活实践中去学。
(二)重视智力培养。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知活动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的组成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记忆力,忽视其他四种力的培养,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一词常被人挂在口上,而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却又培养不够。非智力因素就更被人遗忘了,连提也少提过。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有必要在此做说明,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人在活动中都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并且产生整体效应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具有以下作用:
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非智力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其动力作用大,维持时间长。例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责任心、荣誉感,一旦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习动力之后,那么不用别人督促就能主动而积极的学习。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例证。
非智力因素具有维持作用。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这就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了,这种维持作用的具体、集中表现就是“恒心”,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非智力因素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表现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个非智力因素好的学生,会很好的执行学习计划,有计划的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绝不会玩物丧志。
非智力因素具有强化作用。一个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有时出现松懈,拖沓、漫不经心、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消极情绪,这时就需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加以克服并纠正。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
开设活动课,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隐性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和活动的辅导等方面。进行这些工作,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商议。在活动过程中,低年级时教师作用明显一些,随着年级增高,教师的活动减少,甚至由学生自主进行。这种自主表现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投入,自我显示或发展兴趣。活动课可发挥学生特长课,显示学生聪明才智,开设活动课,可不拘泥于固定教材,这样更可以发挥师生自主创造才能。
活动课的形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开展活动课,开展活动课应当考虑的因素有:学校软硬件条件、学生年龄状况等,对象不同,条件不同,学科不同,活动的形式也应不同。例如小学语文课的活动课就可设计如以下形式:阅读课外书籍、组织班级图书交流、剪报、办手抄报、练笔、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语文游艺、语文竞赛、通信、评论等。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对人的成长,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教学行为上采用开放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育人策略,这样素质教育定将硕果累累。